T/GPCPEC 002—2021 酱香型酒用高粱种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GPCPEC 002—2021 |
中文标题 | 酱香型酒用高粱种植技术规范 |
英文标题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65.020.99 有关农业和林业的其他标准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
国民经济分类 | A011 谷物种植 |
发布日期 | 2021年05月30日 |
实施日期 | 2021年06月30日 |
起草人 | 文竞、王杰、任明见、邵明波、涂佑能、李荣华、周棱波、吴宏骏、欧先明、 黄辉、徐林、高一翔、李程洁、汪灿、汪国龙、田山君、沈佳奇、陈松树、杨恒、张冰梅、龙昭航、赵 佐、文昊、苏雄、郭凌宏、刘光远 刘小语、陈苡晏、陈林杰、李爱民、王玉军、王丽婧、刘冲 |
起草单位 | 贵州省红粱一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省旱粮(高粱)研究 所、仁怀市红缨子高粱协会、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贵州红缨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优品指 南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贵州省红粱壹号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省白酒原料产业协会、贵州鼎石红 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贵州醇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黔西县益民特需 红高粱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贵州中科可晟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红粮绿创科技有限公司、贵州红粮科技 有限公司 |
范围 | |
主要技术内容 | 4 环境要求 产地环境应符合 NY/T 391 产地环境质量准则的要求,有效积温 3400℃以上,年降雨量 在 300mm 以上。土壤环境应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水保肥且排水良好的地块,有机质 含量 1%以上,pH6.5~pH7.5 之间。 5 选地与整地 5.1选地 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好、保水、保肥且排灌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 5.2整地 种植前应耕翻整地,清除杂草,将土地耙平、耙细,整地时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翻、 耙相互结合的土壤耕作方式;耕翻可选用机械作业,耕整时应注意深浅一致,不留前茬杂草, 尽可能早耕,土地每3年翻晒一次,耕层为宜30cm,耕翻细致,做到无漏耕。 T/GPCPEC 001-2021 2 5.3开沟分厢 做到沟沟相通、雨停水干。 6 种子选择 6.1种子品种 选择适宜贵州地区种植的品种“红樱子”系列、“ 茅粱糯2号”、“黔高7号”、“黔 高8号”、“ 茅粱1号”、“茅台红”系列、“红粱丰1号”、“红珍珠”、“红粱1号”等。 6.2种子质量 种子质量应满足 T/GPCPEC 001 要求。 7 种子处理 每年清明前后进行种子处理。 7.1 晒种 播前晒种(2~3)d,可增加酶活性,提高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 7.2 浸种 用 55℃温水或(1~2)%石灰水进行浸种 1~2 小时。 8 育苗 8.1 撒播育苗 培肥后的苗床地开沟做厢,种子均匀地撒在厢面上并浇上适量的水,撒上一层细土盖住 种子,盖土厚度约0.5cm,平铺农用薄膜,出苗后及时拱棚以保温保湿。 8.2 营养载体育苗 8.2.1 营养块育苗 苗床底部铺一层隔离物,将营养土加入充足的水,拌匀后在苗床上铺平,厚度(5~6) cm。刮平压实后用木板和刀将其划切成 6cm 的正方营养块,每个营养块上播种 3 粒,撒上细 土盖住种子,浇适量水,用农用薄膜盖住苗床地保温保湿,高粱出苗后及时拱棚。 8.2.2 营养球育苗 沤制营养土,用适量的清水将营养土拌湿,手捏营养土成 6cm 左右的圆球并整齐地排 放在苗床内。用手指轻轻在营养球上戳一个 1cm 深的小洞,洞口放 3 粒高粱种子,浇入适量 水,用细土盖住。 8.2.3 漂浮盘育苗 a)在土中挖出泥土按标准箱制作成土埂营养池,土埂压紧压实。池底、四周侧压紧、弄平 整。营养池铺 2 层加厚型的薄膜,以防漏水。 T/GPCPEC 002-2021 3 b)用腐熟的有机肥、地皮灰各 30%,加上 40%的细肥土制作育苗基质,混匀后用高锰酸钾水 对基质消毒。选用高锰酸钾水消毒发泡沫塑料盘作为育苗盘,洒水湿润,装盘时多填料,保 证育苗盘每穴基质自然填实,不架空,不过紧。 c)移栽大田前 15 天将处理好的种子每穴播种 3 粒,播完一盘后用木板轻压苗盘表面,使 种子陷入基质中,用营养土盖种,将苗盘放入营养池内漂浮。苗床上制作拱棚,关注棚内的 温度变化,保证棚内温度在 20℃~28℃。 9 播种 9.1直播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直播窝距25cm~30cm,行距50cm~60cm,每窝播种3粒~5 粒,覆土厚约2cm~5cm。 9.2育苗移栽 9.2.1 当苗龄 30d 左右,撒播育苗(4~6 )叶、载体育苗(3~4)叶时即可移栽大田。为 防止起苗时伤根,起苗前 1d 浇透水,除去病苗、弱苗、杂苗、异形苗、损伤苗,用健壮苗 带土移栽。 9.2.2移栽密度为0.7万株~1.0万株 /667m2 ,一般株行距 26cm×50cm,土壤肥力差的可适 当密植,每穴栽2株。 10 田间管理 10.1 苗期管理 10.1.1 出苗后观察是否有病虫害,有就及时治理。 10.1.2 待育苗生长4-6片叶子时,间苗定苗,每窝只留2-4株,及时除草。 10.1.3 在移栽后7天左右,进行补苗。 10.2 肥水管理 10.2.1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394肥料使用准则的要求,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10.2.2 苗床期施肥一般在高粱播种前,用充分腐熟的适量有机肥堆腐发酵土壤制成营养泥 作床土,高粱播种出苗后至移栽前用适量腐熟的优质沼液或清粪水淋苗,保持苗床湿润,促 进高粱苗健壮生长。 10.2.3 大田移栽前每 667m2 施腐熟优质农家肥 1500kg 或生物有机肥 50kg~80kg。 10.2.4 提苗肥在高粱移栽后 15d~20d 内,结合查苗补缺、中耕培土进行,每 667m2 施用清 粪水或沼液等优质农家肥 1000kg 以上。 10.2.5 穗肥在高粱拔节孕穗期结合中耕除草、培土施用,每 667m2 施用优质农家肥 750kg 或生物有机肥 10kg~20kg. T/GPCPEC 001-2021 4 10.2.6 粒肥在高粱抽穗扬花至灌浆时期进行,用优质农家肥 500kg 或生物有机肥 5kg~ 10kg。 10.3 去杂去劣 根据生育进程进行去杂去劣,拔节期根据株高、叶形、叶色、叶脉颜色、蜡质等主要性 状,将杂、劣、弱、病株和可疑株连根拔除;开花前根据株型、叶脉颜色、穗型、颖色等主 要性状去杂,特别要注意及时拔除难以察觉的矮杂株;收获前根据株高、子粒及颖壳颜色再 一次去除杂株、病株。大田期各阶段及时折除分蘖枝。 10.4 病虫害防治 10.4.1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 创造利于天敌繁殖生长的生态环境;达到防治指标时,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 药进行防治,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10.4.2防治措施 10.4.2.1农业防治 一是搞好种子在种植前的消毒处理,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晒种处理。二是适时播种育苗, 育苗时适当稀播,培育壮苗,提高秧苗质量。三是推广运用轮作,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累积。 四是及时防控杂草,减少病虫源基数。五是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深埋处理。 10.4.2.2物理防治 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增设太阳能灭虫灯灭杀螟娥科和夜娥科为主的成虫,降低病虫繁殖 基数;同时还可增设黄板诱杀蚜虫。 10.4.2.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宜利用七星瓢虫防治高粱蚜,利用赤眼蜂防治高粱螟虫。 10.4.2.4 化学防治 农药使用应符合 GB 2763、NY/T 393 的规定。表 1 可供参考。 表 1 化学防治方法 病虫害 化学防治方法 炭疽病 使用种子重量的 0.5%的福美双(含量为 50%)粉剂或含量 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在该病流行年份或个别感病田块,从孕穗期开始喷洒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700~1400 倍液喷雾、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80%大生 M-4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纹枯病 发病初期喷洒 1%井冈霉素稀释到浓度 0.25%(50g 兑水 20kg)或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 剂 5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 1000~2000 倍液。 喷药重点为高粱基部,保护叶鞘。 紫斑病、靶 斑病 采用多菌灵、百菌清等广谱性的真菌杀菌剂。 锈病 选择抗病品种为主。发病初期要及时喷药防治,可用 65%代森锌 500 倍液,50 %代森铵水 剂 800~1000 倍液,45%的石硫合剂 3000 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 T/GPCPEC 002-2021 5 蚜虫 发现感病植株可用 40%吡虫啉水溶剂 1500~2000 倍液喷洒植株 1~2 次。 螟虫 采用辛硫磷投喂或用青虫菌粉 1kg 加细土 200kg 匀拌后撒入高粱心叶防治螟虫。 地下害虫 可用加有辛硫磷的复合肥作为底肥施入进行防治。 11 采收 11.1高粱收割最佳时期是在灌浆后期籽粒由白色转变为红褐色时,穗基部茎杆变黄,植株下 部的4~6片叶片枯死,穗上下两端小穗外颖呈棕色。穗子成熟度达95%以上,可组织采收。 11.2从穗子带基部茎杆1.0cm~2.0cm处砍下,当日运输到加工场脱粒加工。 12 档案 建立田间档案,及时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等情况, 作为备查资料。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查看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贵州省经济文化促进会 | ||
登记证号 | 515200007613818993 | 发证机关 | 贵州省民政厅 |
业务范围 | 经济文化调查研究、经验交流、咨询服务、人员培训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朱家淮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贵阳市云岩区飞山街祥源大厦A座2301号 | 邮编 : 550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