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JZMXH 505—2022 松属植物修剪造型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BJZMXH 505—2022 |
中文标题 | 松属植物修剪造型技术规范 |
英文标题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65.020.20 植物栽培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B61 |
国民经济分类 | A021 林木育种和育苗 |
发布日期 | 2022年12月01日 |
实施日期 | 2022年12月31日 |
起草人 | 王文峰、王亮、李金苹、崔晨晨、梁杰、郝丹辉、王文超、许栩、高丽、马硕、 任晓净、李浩、陈庆、于海影、马志明、苏萌、马龙 |
起草单位 | 北京乾景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林木种苗产业协会、燕赵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 司、北京盛世润禾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北京花乡花木集团有限公 司、北京森源达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雁栖岛生态园林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天时盛景农林科技有 限公司 |
范围 | 本文件规定了松属(Pinus Linn.)植物的树坯选材、树坯移栽与定植、移栽后养护、修剪造型、 灾害防控、造型树出圃、检疫、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大规格松属植物修剪造型。 |
主要技术内容 | 4 树坯选材 4.1 树种选择 适合造型的松属树种主要有油松、华山松、黑松等。 4.2 选材要求 根据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宜选择健壮,无病虫害,层次感明显,主干上分枝较为均匀的植株。 4.3 分类 根据基生骨干枝的数量,可分为独干苗和多干苗两种类型。 4.4 独干苗选择 4.4.1 小型材料 应能做出1~3个层次,约1~6个云片,宜选择树高3 m以下,地径大于8 cm,冠幅大于1.0 m。 4.4.2 中型材料 应能做出3~6个层次,约3~10个云片,宜选用树高3 m~5 m,地径大于12 cm,冠幅大于1.5 m。 4.4.3 大型材料 应能做出4~8个层次,7个云片以上,宜选用树高5 m以上,地径大于15 cm,冠幅大于2.5 m。 4.5 多干苗选择 4.5.1 主干数量大于等于2个,各主干地径比不应大于2︰1,单个树干的地径均应大于8 cm。 4.5.2 主干间距适宜,平面上宜呈不规则多边形排列。各干外侧的分枝较为均匀,应相互补充。 4.5.3 不同高度的多干材料,适宜培育的层数、云片个数参照4.3。 4.6 现场选材 4.6.1 树坯各方向应均能达到4.2的要求。 4.6.2 确定最佳观赏面,并做好标记。 5 树坯移栽与定植 5.1 时间 宜在春季或雨季进行。 5.2 断根 5.2.1 高度5 m以上或地径15 cm以上,3年内未做过移植或断根处理的大规格苗木,宜提前1年进行断根处理。 5.2.2 高度8 m以上的超大规格苗木移植前应分期、分区断根。 5.2.3 断根时以树干为中心,断根范围比起苗时的挖掘范围小10 cm左右,用沃土或改良基质回填。 5.3 移植前树木修剪 5.3.1 在圃期间经过整形的苗木,移植前进行简单修剪,剪去病虫枝、枯枝以及影响移植施工的枝条。 5.3.2 在圃期间未经过整形的苗木,可结合整形修剪进行适当疏枝。 5.3.3 修剪时应留1 cm~2 cm桩橛。 5.4 苗木挖掘及包装 5.4.1 树坯采用土球移植,具体土球规格见附录A。 5.4.2 苗木挖掘及包装,按照DB11/T 748执行。 5.5 吊装与运输 按照DB11/T 748执行。 5.6 苗木栽植 5.6.1 种植穴准备 5.6.1.1 种植穴规格见附录A。 5.6.1.2 土壤粘重时,可在种植穴底部铺设一层粗砾石或珍珠岩,并铺设渗水或透气管。土壤贫瘠时,应将腐熟的有机肥施于种植穴底部和根系周围,施肥数量视苗木规格而定。 5.6.2 栽植 5.6.2.1 将最佳观赏面朝向临近主路方向栽植。 5.6.2.2 回填土应分层填入,分层踏实,不得破坏土球。土球应略高于地面5 cm。 5.6.3 围堰 在种植穴口的外边缘用细土培筑高15 cm~20 cm的围堰,应筑实不漏水。 5.6.4 做支撑 6 m以下的苗木可通过杉木杆进行四角支撑,6 m以上的苗木宜选用钢丝绳牵引固定,支撑物、牵引物与苗木接触部位应用无纺布进行包裹保护。 6 移栽后养护 6.1 浇水与促根 6.1.1 苗木移栽后应立即浇水。第一遍水应浇透并随水浇灌生根剂,隔2 d~3 d浇第二遍水,再隔7 d浇第三遍水,后期浇水视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而定。 6.1.2 浇三遍水后应封堰。 6.1.3 旱季注意叶面喷水,雨季注意排涝。 6.2 病虫害防治 防治方法见附录B。 6.3 杂草防控 6.3.1 雨季应及时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6.3.2 可采用地面覆黑地膜方式防控。 7 修剪造型 7.1 时间 大树缓苗期结束,生长正常、长势稳定以后,宜在春季进行。 7.2 准备工作 7.2.1 工具及材料 工具及材料主要包括人字梯、脚手架、枝剪、手锯、钳子、锤子、铁丝、铝丝、铁钉、软管、竹竿或树枝、伤口愈合剂、绑扎带、手套、安全帽、安全绳、警示标志及警戒带等。 7.2.2 安全防护措施 7.2.2.1 修剪造型之前应做好高空作业保护工作,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帽、安全绳等劳动保护装备。 7.2.2.2 在高空作业下方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 7.2.2.3 高空作业应有地面人员配合,杜绝单人作业。 7.2.2.4 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深度近视等症的不登高。 7.2.2.5 在四级以上强风或其他恶劣气候条件下,禁止登高作业,室外雷雨天气禁止登高作业。 7.2.2.6 严禁酒后作业。 7.3 操作步骤 7.3.1 确定方案 根据树坯的最佳观赏面及树形特点确定修剪造型方案,包括预期效果及各步骤相应举措。 7.3.2 修剪 按照修剪造型方案,疏除与预留枝组无关的枝条,并摘除球果。保留层次分明、不同方位、生长旺盛的枝条。 7.3.3 做弯 7.3.3.1 枝干过于直立或角度不好时,用手锯以需要弯曲或变换角度的部位为中心上下10 cm~30 cm的长度内横截枝干,深度为枝干的1/3~1/2,中间位置锯口深两侧位置逐渐变浅。 7.3.3.2 沿锯口方向弯曲枝干的两端,使各锯面紧靠,达到弯曲角度,用铁丝加以固定,铁丝绑扎处放置软管。 7.3.3.3 涂抹伤口愈合剂并包裹锯口,促进愈合。 7.3.4 拉枝 7.3.4.1 根据树形将预留枝组拉成与竖直方向呈90 °~120 °向下的平斜面,使枝组间层次清晰,整株树顶端到底部云片角度大体一致或下层角度略大于上层,方向向外。 7.3.4.2 拉枝由下部枝到上部枝,拉枝时铁丝与枝接触部位应放置软管,下端系在树干的桩橛或铁钉上。 7.3.4.3 粗枝拉枝时先“练枝”且小幅度轻拉,应经过多次矫正达到最终角度。 7.3.5 蟠扎 7.3.5.1 将铝丝的一端固定在枝干上,或将一根铝丝的两端分别缠绕在两根枝条上。 7.3.5.2 铝丝缠绕的方向应与枝干所要调整的方向一致,紧贴枝干均匀向前推进,并调整枝干的伸展方向,对枝干的伸展姿态作弯曲矫正。 7.3.5.3 应避免两根或两根以上的铝丝在同一处交叉通过。 7.3.6 造型 7.3.6.1 树形分类 造型树按照枝组的姿态、分布分为塔形造型、平顶造型、垂枝型、飘枝型等四类,见附录C。 7.3.6.2 造型方式 7.3.6.2.1 云片式造型 操作步骤如下: —— 通过修剪和拉枝对预留层次和枝组角度进行调整后,用竹竿横绑在枝叶中找平,使云片底端在一个平面上; —— 将预留同组云片內枝条用绑丝进行绑扎,调整同一云片内枝条、叶片的间距,使云片整体呈卵圆形; —— 绑扎后进行精细修剪,剪去云片内的过密枝,交叉枝,并回缩顶端过长的枝条,促进枝干萌生枝条、针叶。 7.3.6.2.2 自然修剪式造型 对于自然树形好的树坯,仅通过修剪和拉枝,使层次分明,枝组间搭配合适,并侧重后期预留的萌枝方向和萌枝质量。 7.4 造型后复剪 造型后应进行维护性复剪,具体操作步骤: —— 每年春季新梢生长至6 cm时可结合摘心进行复剪,新梢留至2 cm~4 cm,将其余的嫩梢剪除; —— 云片厚度为15 cm~40 cm,云片中间高,边缘低,表面流线美观,自然修剪式造型疏密有序; —— 修剪下的枝条应及时清理; —— 松针不可从中间剪断; —— 复剪同时检查蟠扎铝丝是否嵌入枝干,并及时解除或调整铝丝; —— 每2~3年检查拉枝姿态是否发生变动,对变动的枝组进行矫正。 8 灾害防控 8.1 病虫害防治见6.2。 8.2 雪后应及时清除树上积雪。 9 造型树出圃 9.1 成品苗标准 修剪造型两年后形态固定,枝叶饱满,无病虫害,无枯枝,树体健康。 9.2 出圃时间 9.2.1 移栽造型松适宜时间为10月初至第二年4月末。 9.2.2 生长季出圃应提前进行断根处理。 9.3 起苗、包装、吊装 按照DB11/T 748 执行。 10 检疫 按照DB11/T 476 执行。 11 档案管理 11.1 建立造型松属植物档案并安装树牌,记录内容包括苗木编号、规格(地径、树高、冠幅、树形、树相、分枝点高度等)、生长状况、树木所在地、造型时间等内容。录入电子档案系统,随时记录相关生产技术信息。 11.2 按照DB11/T 476 的规定进行存圃苗木档案管理。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北京林木种苗产业协会 | ||
登记证号 | 51110000MJ0118569Q | 发证机关 | 北京市民政局 |
业务范围 | 开展策划宣传、行业协调、行业调研、行业自律、专业培训、对外交流、咨询服务、承办委托、编辑专业刊物。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王超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博大路3号院5号楼112室 | 邮编 : 1000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