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024—2022 自然景观资源游憩承载力评价技术指南-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CI 024—2022 |
中文标题 | 自然景观资源游憩承载力评价技术指南 |
英文标题 |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13.020.70 环境规划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
国民经济分类 | N771 生态保护 |
发布日期 | 2022年04月20日 |
实施日期 | 2022年04月20日 |
起草人 | 邵超峰、易志斌、于航、魏子章、师荣光、芦志睿、关莉莉、马姜明、杨娟、王鹿 |
起草单位 |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天津市环境影响评价协会、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广西师范大学、允能环境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
范围 | |
主要技术内容 | 4. 评价原则 4.1 贯穿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 本指南贯穿落实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完整传承。保护原有自然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加强自然景观资源整体保护与高效利用,推动自然景观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 坚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统筹协调 既多元统筹安排、长远谋划,又立足当前、实事求是。应合理权衡自然景观资源的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统筹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统筹自然景观资源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关系。强调协调发展,突出分类调控。 4.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既不是“主-仆”关系,也不是“主-主”关系,应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与自然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规定中确立各自地位和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清醒认识自然景观的破坏会损坏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始终是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4 始终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 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在保证自然景观资源质量不下降和其所处生态环境不退化的前提下,协调好自然景观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自然景观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17650Q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技术开发 信息交流 专业展览 业务培训 咨询服务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许军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F | 邮编 : 100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