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069—2022 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CI 069—2022 |
中文标题 | 应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技术规范 |
英文标题 |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pplication of Nosema locustae to control locusts and grasshoppers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65.100.01 杀虫剂和其他农用化工产品综合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
国民经济分类 | A051 农业专业 |
发布日期 | 2022年09月26日 |
实施日期 | 2022年09月26日 |
起草人 | 张 龙、游银伟、王同伟、吕国强、卓富彦、谢秀华、杨春喜、于凤玲、娜仁图雅、阳积文、范春斌、杨 爽、宋连昭 |
起草单位 |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东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赤峰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天津市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承德市林业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张家口市草原监理站 |
范围 | 本文件规定了蝗虫微孢子虫及其水悬浮剂使用的原则、防治指标、防治技术、防治效果的调查取样方法、检验和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蝗虫微孢子虫及其水悬浮剂的使用及防治效果调查。 |
主要技术内容 | 3.1 3.2 蝗虫微孢子虫 Nosema locustae 蝗虫等直翅目昆虫的专性寄生原生动物。 3.3 3.4 蝗虫 grasshoppers and locusts 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蝗总科。有些种类可以为害农作物、牧草和树木。 3.5 3.6 防治原理 control principle 蝗虫取食携带蝗虫微孢子虫孢子的食物后患蝗虫微孢子虫病,直至死亡。蝗虫微孢子虫可以在蝗虫种群中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造成疾病流行,控制蝗虫暴发。 3.7 3.8 寄主谱 host spectrum 蝗虫微孢子虫寄生昆虫的种类。 注: 目前已有报道蝗虫微孢子虫寄生144种直翅目昆虫,绝大多数是蝗虫。蝗虫微孢子虫可以感染飞蝗(包括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亚种),还可以感染亚洲小车蝗、中华稻蝗、黄脊竹蝗、意大利蝗、宽翅曲背蝗、宽须蚁蝗、皱膝蝗、笨蝗等多种具有重要危害性的蝗虫,寄主谱较广,但是对人、牲畜、家禽、鱼、鸟、虾、蜜蜂、家蚕等非靶标生物十分安全。 3.9 3.10 防治指标 control index 特定的蝗虫种群密度,在此密度水平时采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以保证蝗虫种群密度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一般低于化学农药防治的防治指标。 3.11 3.12 防治适期 optimum control period 采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取得最佳效果的时期。一般在蝗蝻发育的早期。 3.13 3.14 虫口密度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opulation density 蝗虫在单位面积(1平方米)内的蝗虫虫口数量,单位是:头(只)/平方米。 3.15 3.16 虫口减退率 decline rate of locust and grasshopper population 防治前虫口密度减去采取防治行动后的虫口密度,再除以防治前虫口密度,乘以100%。 3.17 3.18 感病率 infection percentage 采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后蝗虫感病的比例。 3.19 3.20 水平传播 horizontal transmission 蝗虫微孢子虫在同种蝗虫的同代个体之间,或者在不同种蝗虫同一季节内传播的方式。 3.21 3.22 垂直传播 vertical transmission 蝗虫微孢子虫在同种蝗虫内由母代传给子代的传播方式。 3.23 3.24 蝗虫微孢子虫孢子水悬浮剂 Nosema locustae water suspension concentrate 以蝗虫微孢子虫孢子为活性成分,加上分散剂、增稠剂和水等,制成的蝗虫微孢子虫孢子水悬浮剂。 3.25 3.26 饵剂 bait formulation 含有蝗虫微孢子虫孢子和取食刺激剂的颗粒剂。 4 一般技术要求 4.1 防治原则 4.1.1 防治目标 通过防治可以将蝗虫的种群数量压低在经济为害水平以下,并且具有长期持续控制的效果,确保蝗虫不对农作物、牧草和森林等造成为害,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环境安全。 4.1.2 防治策略 利用蝗虫微孢子虫防治蝗虫属于预防性措施,需要适时采用恰当的方法使用蝗虫微孢子虫,必要时与其它防治技术协调使用,实现经济、高效、可持续控制蝗虫为害的目标。 4.2 防治指标 4.2.1 飞蝗防治指标 0.5~1头/平方米。 4.2.2 土蝗防治指标 迁移性强的蝗虫,如亚洲小车蝗、黄脊竹蝗、意大利蝗等为1~5头/平方米;迁移性不强的土蝗为5~10头/平方米。 4.3 药剂用量 4.3.1 农区飞蝗防治 农区飞蝗防治适期为蝗蝻的2~3龄盛期,每公顷用量为300亿个孢子,可以用地面喷雾或者飞机喷雾,每公顷喷雾量1.5~15升。 4.3.2 草原土蝗防治 草原土蝗防治适期为蝗蝻的3~4龄盛期,每公顷为150亿个孢子,在草原植被覆盖度超过50%时,可以地面或者飞机喷雾,每公顷喷雾量为1.5~15升。 如果草原植被覆盖度低于50%,则可以地面或者飞机喷施饵剂,每公顷用量为1.5~6千克 4.3.3 林区黄脊竹蝗防治 林区黄脊竹蝗的防治适期为蝗蝻的3~4龄盛期,每公顷为20亿个孢子,地面或者飞机喷雾。喷雾用量为将竹林上部叶片覆盖完全为宜。 4.4 施用方法 4.4.1 地面机动喷雾 地面机动喷雾采用地毯式全覆盖防治区域,喷雾机的喷量应根据行进速度和喷幅调整。如果是人力背负式机动喷雾,喷幅宜为5~10米;车载的机动喷雾机喷幅宜为15~30米。 4.4.2 地面施用饵剂 地面施用饵剂采用地毯式全覆盖防治区域,机动喷粉机的喷量应根据行进速度和喷幅进行调整。人力背负式喷粉机喷幅为5~10米,车载机动喷粉机的喷幅为15~20米。 4.4.3 飞机喷雾防治 在防治面积大时,可采用固定翼农用飞机,防治前应根据飞行速度和喷幅校正喷量,喷幅在50~100米,飞行距地面的高度不超过15米,每公顷的喷量1.5升。 采用直升机治前应根据飞行速度和喷幅校正喷量,喷幅在50米,飞行距地面的高度不超过15米,每公顷喷量1.5升。 4.4.4 飞机施用饵剂防治 固定翼农用播撒草种的飞机喷施饵剂,防治前应根据飞行速度和喷幅校正喷量,喷幅宜为50米,飞行高度距地面不超过15米。每公顷喷量1.5~3千克。 4.4.5 无人机喷雾防治 采用载量20升左右的植保无人机防治时的飞行速度宜为300米/秒,飞行高度距地面植被不超过5米,喷幅宜在10米。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查看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17650Q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技术开发 信息交流 专业展览 业务培训 咨询服务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许军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F | 邮编 : 100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