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APS 0018—2022 动力电池热失控泄露物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CIAPS 0018—2022 |
中文标题 | 动力电池热失控泄露物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 |
英文标题 | Composition Detection Method and Toxicity Classification of Traction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Leakage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29.220.01 电池和蓄电池综合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T45 |
国民经济分类 | C384 电池制造 |
发布日期 | 2022年06月22日 |
实施日期 | 2022年07月01日 |
起草人 | 孙杰、李吉刚、周添、卫寿平、唐娜、党胜男、来小康、杨凯、高飞、陈立泉、李泓、胡勇胜、邱新平、卢兰光、冯旭宁、王芳、刘磊、马天翼、吴锋、吴川、李丽、艾新平、王新东、詹纯、杨瑞枝、徐斌、毛亚、黄昊、王希文、王燕、卢世刚、程云、陈小波、张红波、张俊英、刘震、昝振峰、李宁、赵薇、郝亮、杨超、范亚飞、张志萍、徐中领、李明明、周信光、彭磊、魏泽席、刘玉、王卿。 |
起草单位 | 陆军防化学院、中国电网电力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天津蓝天特种电源科技股份公司、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深圳普瑞赛思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烟台创为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北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卡博特高性能材料(珠海)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
范围 | 本文件规定了动力电池热失控泄漏物的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 本文件适用于动力电池系统和搭载动力电池的热失控泄漏物的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可为其它电池系统热失控泄漏物的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提供相关参考。 |
主要技术内容 | 本标准由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符号和缩略语、实验室要求、仪器和设备、检测方法、热失控泄漏物毒性分级以及附录构成。 本标准涉及的试验方法由课题组经过十年的研究和多次实验以及多家企业产品验证获得,本标准中相关技术主要涉及热失控触发技术和泄漏物检测分析技术。经仪器检测认证的泄露物均经过内标和外标标准物对标。首先针对热失控测试的硬件条件进行了约束,然后详细阐述了热失控触发及产物检测分析方法,最后出具了毒性分级依据,按照急性毒性将电池热失控产物毒性分为极毒、高毒、中毒、低毒等。主要技术内容概括为以下三点: (1)动力电池有毒物质致灾危害评价的热失控实验间设计。能够满足动力电池的热失控触发、泄漏和燃烧有毒烟气采集、分析、检测等需求,并研制用于动力电池热失控烟气测试的小型专用仪器和设备。 (2)动力电池有毒烟气检测方法、测试流程和毒物分布计算的方法。动力电池通过电热和火焰外部加热均可成功触发热失控,利用小型专用设备和气质联用仪对混合气体进行采样和在线分析,利用高清防爆监控系统对影像数据进行全谱记录,小分子毒物的定量结果以及有机挥发毒物的半定量结果,基于热失控泄露过程采集数据、基于扩散方程的热失控泄露毒物时空分布模型建立与修正。 (3)动力电池有毒烟气中毒物检测方法和毒性分级。根据得到的热失控产物建立数据库,并根据相关标准建立毒物分级机制。根据热失控产物相关关系,对主要剧毒、高毒产物如丙烯醛、环氧丙烷等生成机理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动力电池热失控泄漏读物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标准草案。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查看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00488Y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行业管理 举办会议 标准制订 信息交流 业务培训 举办展览 书刊编辑 咨询服务 国际交流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周春林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天津市西青区华苑产业园区(环外)海泰华科七路6号 | 邮编 : 300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