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DTS 001—2022 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SDTS 001—2022
中文标题  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英文标题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20 植物栽培
中国标准分类号  B 05
国民经济分类  A016 坚果、含油果、香料和饮料作物种植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14日
实施日期  2022年11月20日
起草人  王林军、丁兆堂、王全、王文梅、王梓清、王兆顺、李玉胜、张寅菲、李大琛、宋岐山、丁仕波、毕彩虹、宋鲁彬、王玉、孙海伟、刘相东、马青平、范凯、申加枝、戴婧豪、王书彬、岳军华。
起草单位  威海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威海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威海市半岛茶叶研究所、威海茶叶行业协会、聊城大学。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茶园建设的术语和定义、茶园选址与规划建设、土壤整治、防护林生态系统建设、水生态系统建设、茶树种植管理、管理体系建设。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生态茶园建设。
主要技术内容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态茶园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
生态茶园是以茶树为主要物种,根据生态学理论,应用生态系统设计原理,综合运用可持续农业技术,将茶园中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关联,科学构建和管理适宜茶树生长的茶园生态系统,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量持续稳定、产品安全优质的茶园。
[来源:NY/T 3934,定义3.1]
3.2
茶园生态用地 ecological land on tea plantation
茶园内其它植物及非生产用茶树覆盖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非生产目的茶园,种植其它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植被斑块、廊道,茶园四周及地堰、道路、水域等周边的绿化区域。
[来源:NY/T 3934,定义3.2]
3.3
茶园次要植物 secondary plants in tea plantation
在茶园生态系统中,与茶树共同生长,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功能,对茶树生长及生态系统有益的其它植物。
[来源:NY/T 3934,定义3.3]
3.4
主林带  main forest belt
对茶园主要风害起最大防护作用的林带。主林带设置在山脊、风口、茶园的西侧和北侧等地,树种分布类型由外到内依次为灌木、亚乔木、大乔木、亚乔木、灌木。
3.5  
副林带  assistant forest belt
主林带的辅助林带,并与主林带相垂直,以加强主林带的防护作用。副林带宜与排水沟、道路、作业区等结合设置,通常建设在茶园或园内道路的东侧和南侧。树种分布类型由外到内依次为灌木、亚乔木、大乔木、亚乔木、灌木,或者灌木、亚乔木、灌木。
3.6 
遮荫树  shade trees
为减少茶园内直射光照强度、调节茶园内温度与湿度等效应而栽植的乔木或亚乔化树。宜选择树形半开张的落叶树种,主干分枝位高、枝叶伸展较广,叶片稀疏、叶层薄,根系较深,与茶树争水、争肥少。
4  茶园选址与规划建设
4.1  茶园环境
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和土壤质量环境应符合GB/Z 26576与NY/T 5010的规定要求,周边环境和立地条件应符合NY/T 3934的规定要求。 
4.2  园地选择
按照NY/T 5018规定执行。
4.3  园区规划
4.3.1  小区规划
面积较大的园区,需规划设置种植小区。种植小区应根据自然地势条件和中小型机械对田间操作要求来设计,宜把道路、河流沟渠、山岭或林带等应设置为小区的自然边界。单小区种植面积一般不大于15×666.7 ㎡~30×666.7 ㎡。
4.3.2  生产茶园规划
按照NY/T 3934的规定执行。
4.3.3  道路规划
按照NY/T 2172的规定执行。
4.3.4  排灌系统等水利设施规划
茶园内应规划配套建设水源以及滴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设施,其它按照NY/T 3934的规定执行。
4.3.5  茶园生态用地规划
按照NY/T 3934的规定执行。
4.4  生态防护林系统规划
生态防护林系统由主林带(含隔离林带)、副林带、小区防护带、遮荫树、地面生草和水生植物等组成,呈带状或网状结构,总面积不小于茶园总面积20%,宜合理搭配,力求“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两季有果,色相季相分明”。
4.5  水生态系统规划
合理规划水库、池塘、沟渠等水系布局,根据光照、营养和空间等自然条件,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种植或养殖适合水生的动植物,实现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互补搭配,保持整个水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和水质清洁无害。
4.6  生物多样性规划
建设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房屋、道路、水库池塘等基础设施,如挂设鸟房巢穴,为鸟类等飞翔动物提供良好的生活和休息场所,使鸟类、昆虫和蝙蝠等动物和谐共生。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栽培技术措施,种养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维持园区内生物的多样性。
4.7  设施建设
4.7.1  建设原则
按照NY/T 3934的规定执行。
4.7.2  建设规模
按照NY/T 3934的规定执行。
4.7.3  建设内容
按照NY/T 3934的规定执行。
4.7.4  堆肥设施建设
按照GB/T 36195和NY/T 3442的规定执行。
4.7.5  污染物处理设施建设
按照GB/T 32000的规定执行。
4.7.6 其它设施建设
配套建设物联网或智慧茶园、机械与工具房、工人休憩与看护房、鲜叶临时摊放点、仓库、停车场等设施。
5  土壤整治
5.1  土地整理
定植前进行土地整理,其中15°~20°以下的丘陵缓坡平整成为大块坡地,20°~25°的山坡地宜依地形地势建成水平梯级茶园,丘陵坡地深翻不少于60 cm~70 cm,平泊地深翻不少于70 cm~80 cm。
5.2  挖定植沟
根据行向和行距开挖定植沟,沟宽80 cm,深60 cm。挖沟时需生熟土分开,定植沟应至少有一头连通到排水沟,确保排水正常。提倡在定植沟的最底部铺上一层杂草、作物秸秆等生物质材料。
5.3  施足基肥 
每666.7㎡可施腐熟农家肥5000 kg,生物有机肥500 kg,豆饼500 kg,过磷酸钙100 kg,同生土拌匀后回填;离表土层20 cm~30 cm宜用腐熟有机肥,用熟土回填,灌水沉实,待土壤适宜时起垄,起垄高度5 cm~20 cm,通常7 cm~15 cm,低洼地可适当高一些,地势高或风力大的可适当低一些。土壤pH值高于6.5,应施用硫磺、硫酸亚铁等生理酸性肥料,调节土壤pH值至适宜范围。
6  防护林生态系统建设
6.1  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防护林生态带包括主林带、副林带,主林带的行向应与主风向垂直,大乔木、亚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次要植物合理搭配。
林带间距计算公式:林带间距(m)=(未来树高+地势差-未来茶蓬高度-安全空间1 m)×10
6.2  树种与草种选择
按照“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与茶树共生互惠,不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适合本土立地条件的树种及草种。常见的生态防护林树种或草种见附表A.1。
6.3  茶园次要植物
茶园内应合理间作遮荫树等次要植物。每666.7 ㎡茶园内可种植遮荫树5株~8株,株行距10 m~12 m,遮荫度25 %~30 %。常见的遮荫树种见附表A.1。
6.4  生态防护林的组合模式
生态防护林常见的组合模式见附表A.2。
6.5 管理管护
遮荫树、防护林和灌木的树冠以及根系生长过大时,宜适时进行整枝、修剪、间移疏密或断根等作业。应保持灌木植物形成密实常绿的绿篱,有较好的厚度、高度和密实度。
7  水生态系统建设
依据水生动植物适应气温、水深、光照等条件,因地制宜地在园区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水生态系统。
7.1  水生植物
栽植和保护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和水缘湿生植物。常见的水生植物种类见附表A.1。
7.2  水生动物
合理搭配放养食草性、食肉性、食杂性等水生动物。常见的水生动物种类见附表A.1。
8  茶树种植管理
8.1  品种选择
选用国家或省级审(认、鉴)定的品种,种苗要求应符合DB37/T 1677的规定。山东茶区常见的主要茶树栽培品种见附表A.3。
8.2  种植模式
推行轻简化栽培模式。茶树种植按照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标准来进行,地头两端应预留回车地。茶行以东西走向为好,茶行长度宜控制在45 m~60 m以内。裸苗宜选择双株双行栽植,穴盘苗、营养钵苗宜选择双行单株或单双株交替栽植。
8.3  定植与播种
8.3.1无性系
双行栽植模式的,大行距(含小行距)1.6 m~1.8 m、小行距30 cm~40 cm、株距30 cm~40 cm。单行种植模式的,行距1.6 m~1.8 m、株距30 cm~40 cm。裸根茶苗栽植前应提前让根部在流动水中浸泡4 h~6 h。栽前可用生根剂处理一下。
8.3.2种子直播  
按照DB37/T 1677规定执行。
8.4  栽后管理
8.4.1  浇水与覆盖  
茶苗定植后或者茶籽播种后,立即浇透水一次。栽种后第一年,可用地膜或园艺地布等材料覆盖垄体,压草保湿。
8.4.2  定剪 
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苗高达25 cm时进行,剪除离地面15 cm~20 cm以上主干。第二次在茶树高度达到50 cm~60 cm时进行,剪去离地面30 cm~40 cm以上部分枝叶,主枝留30 cm高,侧枝留45 cm高。当茶树高度达到75 cm以上时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剪去离地45 cm~50 cm处以上的枝叶。
8.4.3  遮荫避炙  
栽植第一年4月下旬~9月期间进行遮荫,可采用带状间作玉米、大豆等植物,或茶行上部搭设遮阳网等方式进行。
8.4.4  行间生草与覆盖
(1)行间生草
按照DB37/T 3971规定执行。常见人工生草品种见附表A.1。
(2)行间生物质覆盖  
茶行间可覆盖腐熟的各类林木枝叶茎根、木片(屑)、作物秸秆等生物质材料。
8.4.5  土壤管理与施肥  
  提倡依据测土与叶营养分析相结合的树体与土壤营养诊断方法来配方施肥。其它按NY/T 5018相关要求进行。
8.4.6  其它  
  茶叶采摘等其它生产技术管理按NY/T 5018的相关要求进行。
8.5  投入品管理与病虫防控
8.5.1  投入品管理
  按照GB/Z 26576的规定执行。
8.5.2  有害生物控制
病虫草等有害生物控制按照GB/Z 26576和NY/T 5018的规定执行。
9  管理体系建设
9.1  管理人员
生态茶园配备管理和技术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管理人员,植保、土肥、茶树栽培等专业技术人员等。
9.2  管理体系
9.2.1  有健全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制度。
9.2.2  宜开展生态茶园评价,提倡实施良好农业规范,开展绿色食品、有机产品、GAP等认证。
9.3  档案记录
有健全的档案记录系统,对投入品及包装、农事操作、产品和副产物去向有清晰记录;记录文件应至少保存5年。
9.4  产品可追溯
宜建立健全产品可追溯制度,按照DB37/T 3970的规定执行。
9.5  批次管理
按照 NY/T 5018-2015的规定执行。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山东省茶叶学会
登记证号51370000MJD621459T发证机关山东省民政厅
业务范围科学普及,交流合作,学术研讨,标准制定,评估评价,咨询服务,业务培训,会议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丁仕波
依托单位名称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
通讯地址日照市东港区任家台村北日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邮编 : 276800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