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SGC 003—2023 金沙贡茶 种植技术规范-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BSGC 003—2023
中文标题  金沙贡茶 种植技术规范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20 植物栽培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A019 其他农业
发布日期  2023年04月15日
实施日期  2023年05月01日
起草人  朱德艳、刘欢、杜昌竹、杨小群、杨成义、代航 、陈欣、樊庆、陈志翔、李荣华、于佳一、查敏、高林燕、陈德飞、高陆、罗兴英、刘浩、于娟、王有盈、龙义勤、袁立会、丁玲、郑雪梅、安晓双、兰香瑚、任希鹏、金其涯、吴平、张德勇、郑济奎、贾兴莲
起草单位  金沙县农业农村局、金沙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金沙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金沙县农业经营管理站、金沙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贵州绿环科技检测有限公司、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金沙县农作物保护中心、金沙县茶园镇林业环保站、贵州金沙贡茶茶业有限公司、贵州神峰茶业有限公司、贵州天灵茶叶有限公司、金沙县鸿泰绿色产业专业合作社、金沙县清池张氏茶庄
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  4 基地规划和建设
4.1 选址 
选择在空气、土壤、灌溉水等自然条件良好,远离生活区500m以上,距公里主干道100m以上,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4.2 道路
按DB52/T 626规定执行。
4.3  水利系统
按DB52/T 626规定执行。
4.4 园地建设
4.4.1茶园四周应植树造林,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茶园内宜适当种植遮荫树,品种以樱花、桂花等有观赏价值的树种为佳。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 
4.4.2茶园与四周农田交界处应设置隔离沟(带)。
5 茶树种植 
5.1 茶园开垦
5.1.1缓坡地由下而上等高进行。生荒地分初垦和复垦两次进行,初垦深度 0.50m,并清除柴根、杂物,复垦深度0.25m~0.30m;熟地经深翻平整即可。
5.1.2园地经开垦整理形成茶行后,沿茶行开种植沟,宽0.30m,深0.50m。在种植沟内施入底肥,每 667m2 施有机肥1000kg 以上,磷肥100kg 左右。施肥后覆土,并将其平整,盖土离地面约0.15m~0.20m。
5.1.3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应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方法和施工技术。平地和坡度15°以下的缓坡地应等高开垦,坡度在15°以上25°以下时,应建筑内倾等高梯级园地。
5.2 茶苗选择 
应选择当地优良群体种茶苗作为种苗,种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的规定。 
5.3 适时移栽
10月至次年3月移栽。应避开严寒移栽。
5.4 定植 
5.4.1种植茶苗前,先将种植沟内土壤浇湿,然后将茶苗置于种植沟中。栽种时一手扶正茶苗,一手填土;分层将土填实。当填土至不露须根时,用手轻提茶苗,使根系自然舒展,再适当加细土压实,随即浇足“定根水”。
5.4.2采用双条植法进行定植。栽植深度10cm~15cm;定植密度为:
 a) 中小叶种:大行距1.50m,小行距0.40m~0.45m、丛距0.30m~0.35m,每丛种植茶苗2株, 每 667㎡用茶苗约4500株~6000株;
 b) 大叶种:大行距1.70m,小行距0.45m~0.50m、丛距0.35m~0.40m,每丛种植茶苗2株,每 667㎡用茶苗约3000株~4000株。
6 土肥管理
6.1 土壤管理 
按DB52/T 626规定执行。
6.2 施肥 
6.2.1有机肥一般有菜饼、禽畜栏肥及沤制的土杂肥等,作基肥用;无机肥主要用于追肥。 
6.2.2重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重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氮肥,氮肥与磷、钾肥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 
6.2.3施肥时期
按DB52/T 626规定执行。
6.2.4 施肥方法
6.2.4.1 基肥于当年秋季(或早春)开沟深施,施肥深度20cm以上。一般每667m2施经腐熟的饼肥或商品有机肥200kg~400kg或农家肥1000kg~2000kg。根据土壤条件,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其他所需营养。 
6.2.4.2 追肥茶树生育规律分多次进行,在茶青开采前15天~30天开沟施入,沟深10cm左右,一般每667m2每次施用化学氮肥量(纯氮计)不超过15kg,年最高总用量不超过60kg。施肥后及时盖土。 
6.2.4.3叶面肥应与土壤施肥相结合,施用的叶面肥应经农业部登记注册,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营养不足的茶园不得施用叶面肥。 
7 病虫草害防治
7.1 综合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茶园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和协调各种防治措施,保持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的多样性,将各类病虫草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以内。 
7.2 农业防治
7.2.1换种改植或发展新茶园时,应选用对病虫害具有抗性或耐性的品种。
7.2.2通过修剪、翻耕、施肥、清洁茶园等进行防治。 
7.3 物理防治
7.3.1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诱杀,对发生较轻、为害中心明显及有假死性的害虫,进行人工捕杀。 
7.3.2 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清除杂草。 
7.4 生物防治
7.4.1构建“茶林花草”复合生态系统,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有益生物。 
7.4.2 选择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生物源农药。 
7.4.3 人工释放天敌捕食螨、寄生蜂、瓢虫等。
7.5 化学防治
7.5.1 严格按制定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和安全间隔期施药。 
7.5.2选择登记在茶树上使用的高效低风险农药,有限制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按照GB/T 8321的要求控制农药施药量与安全间隔期。按照农药使用说明要求配药、施药,并做好人员安全保护措施。 
7.5.3宜采用低容量喷雾,蓬面害虫实行蓬面扫喷;对茶丛中下部害虫,宜采用侧位低容量喷雾。
7.5.4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水溶性农药、除草剂、翠芽素及国家、贵州省禁用的农药。 
8 茶树修剪
8.1 定型修剪 
8.1.1幼龄茶园分三次完成。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时进行,用整枝剪剪去离地0.15m~0.20m以上部分;第二次在第一次修剪一年后进行,在离地0.25m~0.35m处用篱剪剪去,或在上次剪口上提高0.15m~0.20m处修剪; 第三次在第二次修剪后的一年后进行,在第二次剪口的基础上提高0.10m~0.15m,用篱剪或修剪机修剪。 
8.1.2 台刈茶园当枝条生长到0.40m以上时,在当年秋季10月份或翌年早春2月进行第一次修剪,修剪时高度为离地面0.35m~0.40m,修剪后疏去细、弱枝,次年在前次剪口处提高0.10m~0.15m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要求剪口平滑。
8.2 轻修剪
轻修剪每年或隔年一次,在春茶前(2月底至3月初)或春茶后(5月中、下旬)进行。冬季无冻害的茶区,亦可在秋末(10 月下旬至 11月中旬)时修剪。修剪方法: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面上部 0.03m~0.05m 的枝叶。 
8.3 重修剪
重修剪和台刈改造的茶园应清理树冠,宜使用波尔多液冲洗枝干,以防治苔藓和剪口病菌感染等。 
9 鲜叶采摘、贮存和运输
9.1 采摘
9.1.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茶类对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分批适时采摘。应保持鲜叶完整、匀净、鲜活。 
9.1.2手工採摘不宜捋采和抓采。
9.1.3机械采摘采茶机械应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园。 
9.2 贮存
9.2.1 采用清洁、通风性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盛装鲜叶。 
9.2.2 采下的鲜叶不能暴晒、雨淋和重压等,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变质。 
9.2.3 鲜叶应存放在清洁、通风、阴凉的场所,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杂物。 
9.3 运输
9.3.1 运输鲜叶的工具应清洁卫生。运输时禁止与其它易污染的物品混运。 
9.3.2 运输鲜叶过程中应保持通风避免日晒、雨淋;有足够的空间,空气流通。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贵州省植物学会
登记证号51520000517556386J发证机关贵州省民政厅
业务范围(一)积极开展植物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有重点地组织科研、教学的学术讨论和科学考察;(二)普及植物学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推广植物科学先进科学技术,开展青少年植物学科普及教育活动;(三)发现并举荐人才,表彰、鼓励在植物学科研和教学上取得重大成果及优异成绩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四)对我省有关植物科学技术政策和问题发挥咨询作用,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五)向有关部门反映植物学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维护植物学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六)积极开展国内外植物学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国内外植物学学术团体和植物学工作者的科技合作与友好联系;(七)举办为会员和广大植物学工作者服务的各种业务活动。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任启飞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鹿冲关路86号贵州省植物园邮编 : 550003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