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I 072—2023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I 072—2023
中文标题  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及评价技术指南
英文标题  Technical guide for evaluation of green and low-carbon rural construction
国际标准分类号  13.020.20 环境经济
中国标准分类号  A12
国民经济分类  N771 生态保护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05日
实施日期  2023年06月05日
起草人  邵超峰、战雪松、杨 锋、李晓华、毛国柱、师荣光、鞠美庭、陈思含、刘金鹏。
起草单位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公共安全标准化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绿色低碳乡村建设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建设内容、建设技术、长效机制以及对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评价及评级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绿色低碳乡村的规划建设与评价。
主要技术内容  6 建设内容
绿色低碳工作体系建设
发挥政府部门职责,以绿色低碳为目标,强化各级组织作用,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政府主导、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
将“双碳”政策目标要求与乡村绿色低碳管理措施纳入到乡村基层党员定期培训学习工作体系。
政府部门积极带动乡村创业带头人落实可持续生产理念,树立榜样,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的理念在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庄建设发展中形成共识与认同。
注:可持续生产指既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又不危及子孙后代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生产,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环境生产相互适应、相互平衡的生产,其核心是对每一种产品的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市场销售以及废物产生和处置等都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都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引入“绿色低碳”技能型人才,开展对外对内的示范宣讲、沟通交流,提升乡村推进低碳发展理念实施与管理能力。
政府积极鼓励各种非政府组织及相关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到乡村绿色低碳建设工作当中。
立足于绿色低碳乡村建设的实际要求和预期成果构建碳排放量标准,以便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导向性作用。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农业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耕地质量建设,加强耕地资源保护;推行节水型灌溉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减排效果,为实现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化肥农药减施,强化减量增效;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整治农业白色污染,提升农业包装废弃物多样化处理水平。
构建农业绿色供应链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绿色转型、能源损耗减少和产品全值化利用;探索发展绿色低碳流通,引导绿色电商发展,降低流通成本和资源损耗;广泛宣传与普及低碳农产品理念,以销促产,实现低碳生产理念贯穿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的产业生产链与运输链整个过程。
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融合发展。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推动农业、食品加工业等产业融合,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绿色低碳农业产业园区,带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
深入挖掘乡村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等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服务及文化产业。
改善农业管理增加碳汇。通过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种草和草畜平衡等农业管理中常用的手段,提高农田和草地固碳增汇的能力。通过提升农田草地中有机质,增加吸收温室气体和固定二氧化碳能力,实现农田碳源到碳汇的转变,达到固碳增汇的效果。
加快农业碳交易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碳汇产品的研究研制和标准化体系创建,创新农业碳交易产品形式,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碳交易市场制度与法规体系。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
登记证号51100000500017650Q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技术开发 信息交流 专业展览 业务培训 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许军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89号恒兴大厦13F邮编 : 100190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