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TAC 001—2023 丹参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GTAC 001—2023 |
中文标题 | 丹参种植技术规程 |
英文标题 |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01.020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
国民经济分类 | A017 中药材种植 |
发布日期 | 2023年08月15日 |
实施日期 | 2023年09月16日 |
起草人 | 郭军涛、潘玉雷、王梅娟、刘会芬、靳清太、赵伟桥 |
起草单位 | 馆陶县农业农村局、邯郸市农业农村局、永年区农业农村局 |
范围 | |
主要技术内容 |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丹参的术语和定义、栽培技术、繁殖方法、病虫害防治及采收技术等。 本文件适宜于丹参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丹参 双子叶植物,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根肥厚,外朱红色,内白色。 3.2 丹参种苗繁殖材料 采用带芽的丹参根,根长为3-7cm左右。 4 整地 4.1 选地 选择海拔300m以下,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PH值5.7-8.0,忌连作,大气环境应符合GB 3095二级以上要求,土壤环境应符合GB 15618二级以上要求,灌溉用水应符合GB 5084要求。 4.2 整地 清除田间杂物,深翻土地30cm 以上,每亩撒施处理过的腐熟有机肥料2500-3000kg或用50kg氮磷钾复合肥15-15-15作底肥,整细耙平。 5 栽培技术 丹参种苗栽种技术 5.1 播种时间 丹参种苗在早春后2-3月份丹参芽苞发芽后栽种,移苗栽种,采用带芽的丹参根,根长为3-7cm左右。 5.2 播种方式 以 60cm开厢起垄,垄间距60cm,双行种植,按行距 30 cm,株距 25 cm,在垄面开穴,将种苗斜插入穴中,培土、压实至微露地上新叶。 6 田间管理 6.1 中耕 一般在幼苗开始出土时,发现土壤板结或覆土较厚而影响出苗时,要及时将覆土扒开,促使出苗,也可中耕及时清理沟间杂草。 6.2 补苗 缺苗时选择阴天补苗。 6.3 除草 中耕除草或人工拔除 6.3 水分管理 雨季及时清沟排水。出苗期及幼苗期如土壤干旱,要及时灌水或浇水。 6.4 摘蕾 除种子田外,在 4 月下旬~8月上旬分次摘除花蕾,以利根部生长。 6.5 病虫害防治 病害防治丹参常见病害有根腐病。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生根腐病。受害植株根部发黑,地上部枯萎。防治方法:忌连作;选地势干燥、排水良好地块种植;雨季注意排水;发病期选用中药材专用药剂进行防治。 常见的虫害为蚜虫、蛴螬等。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 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按照NY/T 393-2020 规定执行。 7 采收与初加工 7.1 采收 7.1.1 采收时间 在12月底或第二年2月中旬采挖。 7.1.2 采收方法 地上部分采用秸秆粉碎还田机灭茬粉碎, 再用四轮拖拉机带丹参挖药材机,顺垄逐行采挖,保证根系完整。将挖出的丹参原地晾至泥土干燥,除去沙土(忌用水洗)。 7.2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干燥、无异味,不应与有毒、有异味、有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 防雨、防潮、防曝晒。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查看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馆陶县艾草协会 | ||
登记证号 | 51130433MJ0799149B | 发证机关 | 馆陶县行政审批局 |
业务范围 | 艾草种植技术咨询服务;品牌建设和推广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杨春旭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馆陶县农牧局 | 邮编 : 057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