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ZDT 003—2023 机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指南-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SZDT 003—2023
中文标题  机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指南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13.020.01 环境和环境保护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N7820 环境卫生管理
发布日期  2023年07月27日
实施日期  2023年08月01日
起草人  张光勋、钟晓宁、王友斌、宋军、赖伟强
起草单位  深圳市金江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康达深害虫防治有限公司、深圳市翔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浩诚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深圳市豪俊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机场病媒生物的防制原则和操作规程。 本文件适用于机场主要病媒生物蜚蠊、蝇类、蚊虫、鼠类的防制。
主要技术内容  4 防制原则
机场病媒生物的防制应结合机场的环境特点和行业要求,以飞行、人员、环境安全为前提,采取预防为主的控制措施,重点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清除鼠类、蝇类、蜚蠊、蚊虫孳生地和栖息场所,建立健全防鼠、防蚊蝇设施,优先选用物理防治,必要时限制性使用化学防治,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危害。
5 防制规程 
5.1 危害调查与评估
调查方法
防制前,应对机场的环境卫生和建筑防护设施进行检查,了解机场目前综合防制情况。
应根据防制区域内的单位类型、环境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密度调查,必要时可辅以录像监控手段。
调查完成后,应鉴定病媒生物的种类、计算密度并填写监测记录表格(见附录A),并保存图片影像记录文件。
病媒密度具体调查方法如下:
室内外鼠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8的鼠迹法进行; 
室内蜚蠊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5的药激法、目测法和粘捕法进行; 
蝇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6,室外成蝇采用笼诱法,室内成蝇采用成蝇目测法 ,室内外蝇幼虫采用幼虫目测法;
室内外蚊虫密度调查方法依据GB/T 23797,对蚊幼虫(蛹),小型积水采用路径法或幼虫吸管法;成蚊采用人诱停落法或二氧化碳诱蚊灯法。 
调查内容
病媒孳生环境:调查机场室内外各区域垃圾、积水等环境的病媒生物孳生状况。
病媒生物密度:调查机场室内外各区域鼠类、蝇类、蜚蠊、蚊虫的密度。
防护设施建设:调查鼠类、蝇类、蚊虫防护设施建设状况。
调查区域和重点部位
机场室外环境:餐厨废弃物存放处、杂物堆放处、绿化带、景观水体、水培植物、积水容器、地下管井、排水沟(井)等。
候机楼就餐区:餐厅入口、服务台、餐台、天花板、通风口、空调管道口、水培植物、景观水体、积水容器等。
食品处理区:调查区域为专间(冷食间、生食间、裱花间、中央厨房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的分装或包装间等)、专用操作区(现榨果蔬汁加工制作区、果蔬拼盘加工制作区、备餐区等)、烹饪区、餐用具保洁区、食品库房、粗加工制作区、切配区、餐用具清洗消毒区等;重点部位为食品加工制作设备设施、食品传递设施、餐厨废弃物存放处、通风口、门窗、排水沟、地漏等。
辅助区:办公室、更衣区、门厅、休息厅、卫生间、非食品库房等的电梯井、设备间、管道井、天花板、景观水体、水培植物、积水容器等。
危害评估
依据现场调查结果,参照GB/T 27770、GB/T 27771、GB/T 27772和GB/T 27773中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的指标,评估病媒生物危害程度,包括病媒生物种类、密度、侵害范围、程度和重点区域。根据病媒生物侵害程度,划分出重点防制区域和一般防制区域。
5.2 技术方案制定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和危害评估情况,制定技术方案,方案内容包括: 
a) 机场平面图、面积、区域划分等现场基本情况; 
b) 孳生地调查结果和环境治理措施; 
c) 防护设施调查结果和建设维护建议; 
d) 病媒生物密度调查、危害评估的方法和结果; 
e) 防制原则和不同区域操作程序; 
f) 拟使用的器械和施用药物的种类、施用方法、防制频次和拟采用的物理控制措施等; 
g) 防制效果评估方法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h)需要机场管理方协助配合事宜及安全防范事项。
5.3 防制前准备
制定防制计划
应根据现场勘察和调查情况制订病媒防制计划,明确工作内容、开展频次及相关人员安排。
人员与物资准备
人员与物资准备宜遵循以下要求:
a)需提前备足服务用品(检查工具、药械、个人防护用品和服务记录表单等);
b)需按时到达服务区域,穿戴好个人防护物品,遵守管理方的现场管理要求;
c)防制人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宜按照检查、监测、控制、消除有害生物危害的防制服务流程,实施现场防制服务,同时跟进以往防制服务发现的问题和整改情况;
d)实施化学防治处理时,宜与管理方负责人沟通,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使用符合国家管理规定的且管理方允许的杀虫剂,配置杀虫剂需在管理方指定的区域。
5.4 防制实施
环境治理
环境防治方法如下:
a)及时清除各区域内易孳生蚊类、蝇类的垃圾、污物,垃圾日产日清;闲置容器加盖或倒置;
b)加强环境整治、清除杂草、平整地面,定期清除跑道、滑行道、联络道旁排水沟、停机坪、建筑物死角及各类积水容器等处积水,下水道、排水沟定期疏通清理,根除蚊虫孳生繁殖的环境,可参考GB/T 31717的要求;
c)机场区域内填平坑洼、堵塞鼠洞、及时割草,清理各类杂物和堆积物,做好环境卫生,减少鼠栖息和孳生环境;
d)货运部门库房、地服部门库房和航空食品的机供品、食品库房所有货物隔墙离地存放,定期移位清扫。对长期不动的货物要经常整理,防止有鼠营巢,堵塞无用的空洞、缝隙;
e)清理公共场所卫生,保持地面干燥清洁,搜捕蜚蠊及卵鞘,焚烧蟑尸和卵鞘,堵抹缝隙,减少蜚蠊栖息场所。
防制设施建设
针对机场各区域病媒生物防制的设施建设主要有:
a)跑道、滑行道、联络道旁排水沟等易积水的场所应设置防蚊等设施;
b)飞机维修库、停机库、货站、地下室、车库和停车场应清除地面积水和容器积水;
c)候机楼与外界相通的下水道口、下水井盖,航食加工企业、贵宾休息室的下水道口、下水井盖等基础设施应建有网状防鼠栅、防蚊闸;室内消防水池的通气口应安装防蚊纱网;
d)候机楼与外界相连的门,宜安装风幕机或纱门、门帘等。与外界相连的窗宜安装纱窗。食堂或膳食间可安装灭蝇灯、地漏加盖;
e)下水道出水口若有竖的防鼠栅,防鼠栅的栅条间隔应小于10?mm;若出水口没有竖的防鼠栅,排水沟的上方应覆盖横的防鼠栅,防鼠栅的栅条间隔应小于10?mm,且无缺损;地漏应加盖;
f)航站内餐饮店、商场和超市应完善防鼠、防蝇、防蚊设施,孔隙应进行封堵;食品加工、储藏设备离墙放置;
g)候机大厅、登机口、餐饮店、商场和超市、航食加工企业、贵宾休息室等的出入口及廊桥宜安装风幕机、纱门(窗)、门帘等防护设施;食品库房门口安装600?mm高的挡鼠板;
h)各区域的门、窗应能紧密关闭、无破损,门(窗)缝隙小于6?mm,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更换门窗损毁件;排风扇或通风口设置网眼不大于6?mm×6?mm的金属筛网。对外的排水口安装缝隙小于10?mm的防鼠栅;
i)建筑外墙上管线、空调等的穿墙孔封闭,内外墙上的缝隙,特别是接近地面大于6?mm的缝隙应修补;
j)对进入机场的航空器携带的货物﹑包裹和邮包等进行严格的病媒生物查验。
飞行区和停机坪防制
控制对象
区域内主要控制对象为鼠类、蚊类。
鼠类防制
区域内主要鼠害种类为黄胸鼠、褐家鼠,应针对不同的鼠害进行防制,具体方法如下:
a)应在飞行区、停机坪等乘客禁入工作区域内设置毒饵站或毒鼠屋,在场区护栏边放置人字形铁皮毒饵盒,盒内放1张粘鼠板,1周检查1次,更换粘捕到鼠的粘鼠板,其余未粘捕到鼠的粘鼠板2~4周更换;毒饵盒之间的距离20?m到200?m不等。连续粘到鼠的区域,开始投放毒饵,进行化学防治;
b)使用毒饵站或毒鼠屋时,应在相应位置张贴警示标识,并提供药物名称、联系电话等信息,并记录整个航站区域内毒饵站投放的位置和数量。对毒鼠屋定期更换药物,由专人负责管理。 
c)对于飞行区和停机坪区域内各空洞、缝隙等进行封堵,然后将灭鼠毒饵足量投放在这些场所,并且遵循多吃多补、少吃少补的原则,具体投放毒饵量和投放次数视鼠种和鼠密度情况而定。
d)对飞行区和停机坪各区域进行检查,发现鼠迹(鼠洞、鼠粪、鼠道等)的地方沿鼠迹投放药物,并做好记录以便第二次跟踪防制,投放毒饵坚持量小堆多的方法,每堆投放15?g~25?g灭鼠毒饵;
e)对于机场跑道两侧草地的褐家鼠要进行重点防治,应仔细寻找鼠洞,采用烟雾弹或磷化铝进行熏杀;也可以采用毒饵法,进行等距投放。当鼠密度较高时,可沿飞机跑道采取直线等距投放;
f)针对区域内靠近有水源的场所,排水管道、沙井下边等隐蔽场所设置固定投饵点并编上编号,然后悬挂不易受潮的灭鼠专用蜡块毒饵,诱杀下水道及管道间隐藏的害鼠;
g)急性灭鼠药有磷化锌、安妥、灭鼠安、灭鼠优等,作用快,死鼠早,缺点是误食为害大;慢性灭鼠药有第一代(杀鼠醚、杀鼠灵)和第二代(溴敌隆、溴鼠灵)抗凝血灭鼠药,属于低毒高效病有特效解毒剂,误食可解救。慢性灭鼠药需多次取食,不会引起鼠类警觉,能达到一网打尽,可大面积应用覆盖有鼠活动的场所和环境。杀鼠剂使用应符合GB/T 27777的要求;
蚊虫防制
化学防治
区域内蚊类的化学防治可使用化学灭幼剂或微生物杀虫剂杀灭蚊幼虫,幼虫化学防制宜选用缓释型药物,幼虫化学防制不宜采用拟除虫菊酯类药物,应选择有机磷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类等药物。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可在飞行区、停机坪等区域安装灭蚊灯、二氧化碳灭蚊器等灭蚊器具,灭蚊器具的安装位置及间隔应符合产品使用要求,应放置在距地面1.5米至2米的高度,以达到最佳的灭蚊效果。灭蚊器具应定期维护,确保安全、有效。
候机楼、塔台区域防制
控制对象
区域内主要控制对象为鼠类、蝇类、蜚蠊。
鼠类防制
区域内主要鼠害种类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针对候机楼、塔台等不适于用药灭杀的室内区域,可放置鼠笼、鼠夹或粘鼠板等器械,具体方法如下:
a)灭鼠器具应安装在鼠洞及鼠道等位置,诱饵应选择鼠类喜食的食物,同时切断鼠类食物和饮水来源,定期更换诱饵及变更捕鼠装置位置;
b)捕杀效果不佳时,可先不开机关,使害鼠放松戒备,待其新物反应淡去,再打开机关;
c)灭鼠器具应经常清理血迹、粪、尿和残余腐败诱饵,并在弹簧等处滴加润滑油,确保使用安全、有效;
d)在廊桥处放置粘鼠板、灭鼠器具,防止通过廊桥与飞机客舱门对接等方式进入机舱;
e)通过地勤、货物等方式隐藏鼠类的货物,应仔细搜索并采用毒杀、熏杀或捕杀的方法进行灭鼠,然后再进行装机;对货物和行李加强检查,杜绝夹带鼠类的事故。
蝇类防制
主要防制区域为候机楼内餐饮店后厨和就餐区、超市熟食制作区和售卖区、垃圾房等区域。餐饮店后厨和就餐区、超市熟食制作区和售卖区安装粘捕式灭蝇灯,其余区域可安装电击式灭蝇灯,安装时灭蝇灯垂直于墙面。
 蜚蠊防制
化学防治
a)候机楼内餐饮店后厨和就餐区、超市熟食制作区和售卖区应采用蟑诱饵诱杀蜚蠊;不宜进入的缝隙、吊顶等部位,采用烟雾剂熏杀蜚蠊,可参考GB/T 31719的要求;
b)餐饮区域的食品加工销售、水果蔬菜销售区域使用粘蟑纸诱捕蜚蠊。采取药物防制措施时可在墙面、柜台下方等处的缝隙里根据“少量、多点、面广”的原则使用毒饵;
c)超市的办公区域、收银台、非食品加工销售区域电子秤、消防箱、寄存柜、配电房、空调机房、电气设备等场所可根据环境使用胶饵、颗粒毒饵等进行药物防制; 
d)库房采取药物防制措施时,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依据GB/T 31719,对蜚蠊出没的墙面、地面等处进行滞留喷洒,辅以胶饵、粘蟑纸等进行持效灭蟑;
e)对区域内重点蟑螂场所如:候机楼内的餐厅、食堂区域及卫生死角、缝隙处等按照GB/T 31715的要求,采用高效低毒的卫生杀虫药物配合常量喷雾器进行滞留喷洒,每月对垃圾房周边下水道烟熏灭杀蟑螂一次。
机场外环境防制
控制对象
区域内主要控制对象为蚊类、蝇类和鼠类。
防制措施
防制措施包括:
a)区域内的鼠类防制可使用粘鼠板、鼠笼和捕鼠器等器械和毒饵灭鼠;
b)可使用化学灭幼剂杀灭蚊幼虫;
c)蚊类和蝇类的防制可以使用空间喷雾,可参考GB/T 31714的要求。
其他区域
控制对象
区域内主要控制对象为蝇类、蜚蠊和鼠类。
防制措施
防制措施包括:
a)航食加工厂病媒生物防制方法见GB/T 27776—2011中4.3;
b)鼠类、蝇类和蜚蠊防制方法同5.4.4.2、5.4.4.3、5.4.4.4;
c)配餐部门在航食、机供品餐车上机前对餐车底部、夹缝等进行检查,防止携带上机;地服部门航后要及时清运餐厨垃圾,保持客舱环境卫生整洁,消除病媒生物孳生环境。
5.5 防制后续
防制后宜按以下要求进行后续工作:
a)在鼠类防制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及时清扫鼠粪、填塞鼠洞、清理鼠尸,鼠尸清理要做到集中回收、集中焚烧,深处填埋,不允许乱扔到垃圾桶内,避免产生二次污染;
b)在每次投药后,工作人员应对各区域内投药与鼠迹进行检查,发现投药不到位或盗食的地方及时安排补充或更换;
c)工作人员应定期对各区域进行病媒监测,监测采用定方法、定人、定点、定时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监测,利用监测结果,分析事前与事后病媒生物密度情况,每月检查及监测的资料整理归档后并报管理单位。
5.6 注意事项 
防制安全规范
防制过程中的用药安全应满足如下要求:
a)使用的灭鼠药物必须符合GB 8321.1—2000、GB 8321.2—2000、GB 8321.3—2000、GB 8321.4—2006 GB 8321.5—2006的要求,并具有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证书,还应具有统一的标签与防伪标识,并按说明书使用;
b)为避免产生抗药性,宜交替使用卫生杀虫剂,每次更换药物需提前向管理方提交书面报告、更换药物的“三证”(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证书及农药标准),使三证齐全并在有效期内,经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更换卫生杀虫剂,严禁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药物;
c)对未编号的毒鼠屋进行编号,并在毒鼠屋所在的显眼位置安装警示标识,确保投药安全、可靠;
d)在灭鼠工作期间,每个投药点均可张贴明显不干胶警示标签,警示标识内容包括药物名称、警示提示、有效解药、紧急联系方式等内容;
e)卫生杀虫剂及杀鼠剂应选择具有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标准、对人和动物安全的品种,并按说明书使用; 
f)杀虫杀鼠药物不应存放在食品处理区或就餐场所; 
g)实施化学防制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 
h)实施化学防制的操作人员应经过有害生物防制专业培训并规范操作;
i)防制施工应在非营业时间进行,防制后及时清理蟑迹,处理卵鞘、鼠尸等。
个人防护
投放毒饵前,工作人员应身着工作服或防护服、戴橡胶手套。
投药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用药勺或其它盛器投放毒饵,并禁止饮水、进食、吸烟。
投放毒饵后,工作人员必须先用肥皂洗手后脱下工作服或防护服,并再次洗手。使用后的橡胶手套和工作服或防护服应洗涤后再使用。
药物中毒处理
药物中毒处理方法如下:
a)当出现人误食鼠药中毒事故时,应将可能中毒或误食者立即送往医院,告诉医生毒饵的药物及有效成份,特效解药等;
b)保护现场,收集相关人证物证资料,如目击者证言,毒饵包装、呕吐或排泄物等,事后彻查责任,吸取教训。
5.7 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的启动
当发生以下情况之一时,应启动应急监测,并持续到应急状态结束:
a)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流行;
b)我国尚未发现的输入性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
c)我国尚未发现的重要病媒生物传入;
d)某种病媒生物的密度达到相应的爆发阈值;
e)政府指定的某些紧急状态或自然灾害。
应急监测的控制
按照GB/T 27774—2011规定执行。
5.8 防制效果评价
各项防制措施完成后,根据需要或杀虫剂、杀鼠剂作用时间,定期进行密度调查,对所采取的防制措施进行评价。
应依据 GB/T 23795、 GB/T 23796、GB/T 23797和GB/T 23798的方法,对防制区域内的病媒生物活动危害情况和密度进行监测,比对实施防制措施前的危害和密度水平,评价防制效果。
依据 GB/T 27770、GB/T 27771、GB/T 27772 和 GB/T 27773规定的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委托方的要求或约定进行防制效果评价。
根据防制效果,评价各项防制措施的有效性。如防制效果未达到目标密度控制水平,应分析原因并对防制措施进行调整。
6 资料归档
6.1 病媒生物防制记录
鼠类防制记录
投药期间发现鼠洞、鼠粪、鼠路等地方及盗食量应及时进行登记,方便跟踪每个鼠迹点的灭鼠情况,同时让管理方能清晰了解本区域鼠情控制情况。
蜚蠊防制记录
防制工作期间应对发现的蜚蠊孳生场所进行登记,以方便跟踪处理蜚蠊孳生地情况。
蝇类防制记录
以孳生地阳性率与垃圾堆放点周边成蝇作为监测数据,及时掌握苍蝇密度,孳生地定期检查处理。
蚊虫防制记录
防制工作期间应对发现的蚊孳生场所进行登记,以方便跟踪处理蚊孳生地情况。
6.2 图片资料
防制过程中,应由防制工作人员拍摄现场施工情况与环境状况,服务完毕后,将相片编制附加文字说明后,再交予管理方一份。
6.3 施工记录
防制过程中,应及时填写施工记录单与服务记录卡(一式二份,双方各留一份),施工单内容包括当天施工时间、天气情况、施工位置范围、使用药物名称、药物比例、用药量、使用器械、施工人员及现场施工意见等,并要求所在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认可,作为每次工作的记录。
6.4 季度资料汇编
应定期向管理方提交《服务质量监测报告》、《破坏蜚蠊孳生环境改善建议》、《蝇类孳生繁殖的环境改善建议》、《降低蚊类孳生改善环境建议》和《工作总结报告》。
6.5 资料建档
应将项目涉及的招投标文件、工程合同、技术方案、施工平面布局图、双方的往来文件、项目监测(验收)资料、使用药物、器械、项目付款等资料导入服务方的业务信息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深圳市绿色低碳科技促进会
登记证号514403005776993388发证机关深圳市民政局
业务范围低碳理念普及、推广,会员交流、学术调研,会员咨询、会员培训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李媛媛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莲塘国威路72号高新技术产业第一园区117栋五楼502邮编 : 518000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