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NRZ 009—2023 杧果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YNRZ 009—2023 |
中文标题 | 杧果白粉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
英文标题 |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grated control of mango Powdery mildew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65.020.20 植物栽培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B31 |
国民经济分类 | A015 水果种植 |
发布日期 | 2023年07月18日 |
实施日期 | 2023年08月01日 |
起草人 | 章勇、陈于福、王美存、张翠仙、解德宏、尼章光、柏天琦、易怀锋、张惠云、罗心平、宋云连、高贤玉、王跃全、王永芬、潘继红、俞艳春、郑健、凌铭蔚、吴俊 |
起草单位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
范围 | 本文件规定了杧果白粉病的防治原则、监测、防治指标、防治技术、防治效果评价及防治记录归档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杧果白粉病的综合防治。 |
主要技术内容 | 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杧果白粉病 杧果白粉病是由杧果粉孢霉引起的、发生在芒果的病害。主要危害花序、嫩叶及幼果。病部变褐,其上散生白色粉状小斑,扩展后相互融合成苍白色霉粉层。花序感病后花朵不开放,病花脱落,有的虽然授粉后座果,但果实长到豆粒大小时就脱落。感病枝条和花轴变黑,嫩叶感病后叶背出现白色粉状霉层。 3 防治原则 3.1 发生规律 平均气温为21—22℃时,空气湿度达70%,最适于杧果白粉病的发生。 3.2 预防 定期修剪,持果园通风干燥,清理果园中病原物。掌握白粉病发生规律,即时使用80%波尔多液可湿性粉剂400倍~600倍液,45%石硫合剂150倍液进行预防。 3.3 治理 杧果花期、稍期、幼果期发生白粉病使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30%醚菌·啶酰菌1000倍液;80%硫磺水分散粒剂500倍~1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轮换使用进行防治。 4 监测 4.1 监测时间 花期、稍期、幼果期每3天监测1次。 4.2 监测方法 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取5花穗、嫩叶观察表面是否有白粉病病原菌。 4.3 病级指标 白粉病分级情况见附表A 5 防治指标 5.1 花期 花期温度30℃以上,空气湿度70%,白粉病等级超过1级进行防治。 5.2 稍期 稍期温度30℃以上,空气湿度70%,白粉病等级超过3级进行防治。 5.3 幼果期 幼果期温度30℃以上,空气湿度70%,白粉病等级超过2级进行防治。 6 防治措施 6.1 农业防治 6.1.1 采用抗性品种 建园时选用抗性品种。 6.1.2 加强田间管理 6.1.2.1 水分管理 干旱时期,采用滴灌或微喷灌溉等节水灌溉措施达到芒果根系分布区域的土壤田间持水量在70%~90%;雨季做好排水工作。 6.1.2.2 土壤改良 1)深耕改良 除雨天和高温干旱天气外,全年可进行,以秋冬季为宜。每年交替在株间或行间挖长方形改土沟, 沟深度30 ㎝~50 ㎝,宽度30 ㎝~40 ㎝,长度则应随树龄而逐渐增加,结合清园,把芒果枝杆、杂草放入改土塘中,覆土,每年1次。 2)绿肥间作 在行距间离树干1.0m外,种植爪哇大豆,饭豆、亚洲硬皮豆与光叶紫花苕夏冬交替种植。 3)果园杂草管理 符合NY/T 880土壤管理中的间作、覆盖、中耕除草要求。 6.1.2.3 清园 采果后,清除果园中的病烂果、枯枝烂叶等病残体并集中烧毁。 6.1.3 整形修剪 1)定干 主干高度60cm~80cm。 2)主枝培养 主枝保持与主干夹角50°~70°,留2~3个枝条为宜。 3)树冠培养 一级枝留2~3条,分别留二、三、四级2条,种植4年后末级枝达120条~140条,培养成圆头形树,冠幅达2.8 m×2.8 m以上。 4)结果树培养 去除末端病虫枝、弱枝,结果母枝数为总枝条数约75%。 6.1.4 构建生态果园 采用生草覆盖改善土壤理化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果园套种豆科等经济作物提高经济收入。 6.2 化学防治要点 6.2.1 冬季防治 清园后,及时用化学农药喷洒树冠及地面1次,以喷湿叶面和地面为宜。 6.2.2 稍期防治 1)1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7d喷1次。 2)2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7d喷1次。 3)3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3d喷1次。 4)3级以上,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3d喷1次。 6.2.3 花期防治 1)1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7d喷1次。 2)2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7d喷1次。 3)3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3d喷1次。 4)3级以上,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3d喷1次。 6.2.4 幼果防治 1)1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7d喷1次。 2)2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7d喷1次。 3)3级,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3d喷1次。 4)3级以上,每一天7点-11点,16点-19点采用喷施的方法,每3d喷1次。 5)禁止使用乳油 7 防治效果评价 3个月评价一次,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取5花穗、嫩叶观察表面是否有白粉病病原菌。 8 防治记录归档 记录方法参照附录B。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查看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 | ||
登记证号 | 51530000518357661E | 发证机关 | 云南省民政局 |
业务范围 | 学术交流,培训咨询。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李岫峰 | ||
依托单位名称 | 云南省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 ||
通讯地址 |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凉亭西路111号 | 邮编 : 65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