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ZTCA 011.2—2024 汽车行业重点管控化学物质 第2部分:检测指南-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ZTCA 011.2—2024 |
中文标题 | 汽车行业重点管控化学物质 第2部分:检测指南 |
英文标题 | Priority control of chemical substance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Part 2:Testing guidelines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71.040.01 分析化学综合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
国民经济分类 | C3670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发布日期 | 2024年04月12日 |
实施日期 | 2024年07月12日 |
起草人 | 赵绍伟、顾天宇、江军朵、张茂松、霍任锋、周椿程、刘亚林、王弄璋、朱振宇、吴昊、丁明明、熊芬、骆琳、马淋军、石非、刘柱、金玉明、张琛欣、张静、冯书耀、任小云、徐磊、许明春、胡隽隽、李丽凤、王慧娟、周建蓉、方刚、金仙玉、袁磊磊、靳长有、蒋喆、徐硕毅、朱蓉、郑嘉、郭晓婷、马媛、邵方方、宋英超、孔振海、戎颖颖、赵怡青、杨晓芳、朱大朋、付强、付军、王科、李琳、侯亚卓、闫会杰、刘新娟、芦瑞瑞、李少华、李波、赵雪莹、郭青、王晓文、张静波、龚高华、刘金子、侯倩、梁鹏、李保国、戴蓓蓓、齐祉、谢琳、王强、马祥军、韦艳红、姬应江、陆萍、张娜娜、温卫国、杨恺清、吴海明、王景轩、陈锐、冯妮、崔晨、张倩、喻利、张萍 |
起草单位 | 上海沐睿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科德宝.宝翎无纺布(苏州)有限公司、江苏大学、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浙江耀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智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奇瑞捷豹路虎汽车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如果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合众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福特汽车工程研究(南京)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重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杭州福兆朗风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上海沐睿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
范围 | |
主要技术内容 |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无机物检测 5.1 方法原理 5.2 测试步骤 5.3 检测方法适用物质 5.4 结果计算 6 石棉检测 6.1 方法原理 6.2 测试步骤 6.3 检测方法适用的物质 7 有机锡化合物检测 7.1 方法原理 7.2 测试步骤 7.3 检测方法适用的物质 8 卤素和硫含量检测——密闭系统内氧气燃烧法和测定方法 8.1 方法原理 8.2 测试步骤 8.3 检测方法适用的物质 9 非挥发性有机物含量检测——HPLC/TS/MS/UV法检测 9.1 方法原理 9.2 测试步骤 9.3 检测方法适用的物质 10 半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10.1 方法原理 10.2 测试步骤 10.3 检测方法适用的物质 11 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气相色谱/质谱法 11.1 方法原理 11.2 测试步骤 11.3 检测方法适用的物质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关村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技术联盟 | ||
登记证号 | 51110000MJ0121426T | 发证机关 | 北京市民政局 |
业务范围 | 开展中关村示范区检验检测认证领域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技术研发、咨询培训、会议会展、承办委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彭永伦 | ||
依托单位名称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东街20号院1号楼3层 | 邮编 : 100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