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TE 0021—2024 智能化患者自控镇痛管理规范-团体标准
目录
标准详细信息 | |
---|---|
标准状态 | 现行 |
标准编号 | T/CATE 0021—2024 |
中文标题 | 智能化患者自控镇痛管理规范 |
英文标题 |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on Artificial Intelligient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
国际标准分类号 | 11 医药卫生技术 |
中国标准分类号 | 50/64 |
国民经济分类 | Q 卫生和社会工作 |
发布日期 | 2024年10月16日 |
实施日期 | 2024年10月17日 |
起草人 | 曹汉忠、果吉尔锑、熊利泽、俞卫锋、张加强、王宁、曾因明、王志萍、刘进、缪长虹、姚尚龙、陈向东、陈世彪、刘存明、顾连兵、马正良、高巨、郑晓春、刘学胜、王锷、欧阳文、李天佐、许平波、黑子清、冯霞、潘灵辉、林飞、倪新莉、阎文军、杨建军、王云、储勤军、张林忠、钟茂林、魏珂、崔晓光、张建锋、陈小红、康培培、周鑫、陆锋、王发杰、鲍俊达、孙立文、宋阳光。 审核专家:佘守章、朱涛、屠伟峰、郭曲练、钱燕宁、李爱仙、王梅、常勇杰、赵朝。 |
起草单位 |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苏北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第三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人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技术创业协会 |
范围 |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化自控镇痛建设、临床实施与管理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符合镇痛资质的全国各类医疗机构,为实现智能化患者自控镇痛临床操作、管控提供指导。 |
主要技术内容 | 《中国疼痛医学发展报告(2020)》数据显示,全球疼痛的平均患病率已达到了38%,其中发达国家患病率为37%,发展中国家患病率为41%。据统计,目前公众对疼痛的疾病知晓率仅有14.3%,慢性疼痛患者的就诊率不足60%,其中约一半的患者每天都有痛感,21.6%患者未接受任何止痛药物或其他镇痛治疗。 目前,医疗机构针对急慢性疼痛的诊疗主要通过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技术,其具有起效快、可通过冲击剂量及时控制爆发痛、用药个体化、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但临床上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在诊疗后,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其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人员未能及时对患者宣贯疼痛防范与治疗知识,且对患者镇痛的临床过程关键信息不能动态、实时捕获与响应。 因此,随着数字医疗技术的发展,顺应医疗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有必要制定智能化患者自控镇痛管理规范。该管理规范利用信息化手段、物联网技术、互联网平台、智能化镇痛远程监控手段,实现对疼痛患者诊疗周期的全时段、全区域、全方位远程监控的个体化镇痛,提高镇痛质量及安全,为医疗机构实现PCA智能化管理及涉及的麻精药品使用过程的智慧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有效落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二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管理制度,对医师处方、用药医嘱的适宜性进行审核,严格规范医师用药行为的管理要求,以及国卫办医发〔2020〕13号关于加麻精药品的管理文件,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全程双人操作制度,改变由麻醉医师单人操作麻精药品的现状,麻精药品的处方开具、使用和管理不得由同一人实施”等一系列规定。对提高医护人员服务能力效率和规范性,提高患者镇痛诊疗反馈的及时性、有效性,降低患者中重度疼痛发生率,提升患者的医疗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推广。 |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 否 |
标准文本 | 不公开 |
团体详细信息 | |||
---|---|---|---|
团体名称 |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 | ||
登记证号 | 51100000500021000X | 发证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业务范围 | 理论研究、国际合作、宣传推广、业务培训、书刊编辑、咨询服务 | ||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 李军 | ||
依托单位名称 | 科技部火炬中心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路12号综合楼207 | 邮编 : 100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