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QAAS 001—2024 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CQAAS 001—2024
中文标题  马铃薯晚疫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01.020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A019 其他农业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8日
实施日期  2024年11月18日
起草人  赵雨佳、黄振霖、欧建龙、张平、周克友、江金明、王开周、程邦、刘程、佘兴蓉、刘晓菱、何蓉
起草单位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西南大学、巫溪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丰都县农业 生态环保检验监测站、重庆市开州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奉节县种植业发展中心、重庆市万州区农业技 术与机械推广中心
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马铃薯晚疫病 Potato late blight
      指由疫霉属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侵染马铃薯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卵菌病害。
3.2
      脱毒种薯 Virus-free seed potatoes
      符合 GB 18133 质量要求的各级种薯。
3.3
      中心病株 Primary infected plants
      由病原菌初侵染引起的田间最早出现的发病植株。
3.4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 Potato late blight monitoring and warning system
      指将晚疫病预测模型、气象数据监测终端、无线通讯、Web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疫病知识、防治建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够对监测地的马铃薯晚疫病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诊断,对晚疫病发生及流行进行预警的系统。
4   防控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预防+控制”的模式,预防前期,控制中后期。选用优质高产抗(耐)病品种,综合运用农业、生物防控措施,适时进行化学防治。
5   防控技术
5.1 品种选择
      选择抗(耐)晚疫病的优质高产品种。宜使用脱毒种薯,种薯质量应符合 GB 18133 的规定。
5.2 种薯处理
5.2.1  选种
种薯处理前应去杂去劣,剔除病薯、烂薯、缺陷薯。
5.2.2  种薯切块
      提倡小整薯播种,30 g~50 g 为宜;种薯大于 75 g 需切块,在靠近芽眼处纵切,每个薯块重 30g~50 g,每个切块应保证 1 个~2 个芽眼。切刀需用 75%的酒精边切边消毒。
5.2.3  种薯消毒
     宜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5.2.3.1 药剂湿喷
     切块后 30 min 内,用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均匀喷于种薯表面,边喷雾边翻动,摊晾干后即可播种。
5.2.3.2 药剂拌种
     50 kg 种薯采用 2 kg 混合药剂(2.5 kg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加 1.5 kg 80%乙蒜素乳油加 25kg 滑石粉)均匀拌种,摊晾干后即可播种。
5.2.3.3 药剂浸种
      整薯、切块种薯采用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 5 min~8 min 后捞出晾干后备用。
5.3 农艺措施
5.3.1 合理轮作
      宜与禾谷类、豆类等非寄主作物间套轮作,不应与茄科作物进行间套轮作。
5.3.2 高垄覆膜栽培
      垄高 20 cm~25 cm。地膜覆盖栽培,宜用生物降解膜。
5.3.3 调整播期
      根据当地立地气候、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品种特性,适当调整播期,避开晚疫病高发期或减少植株生长期与晚疫病高发期契合时间段。
5.3.4 施足基肥
      根据测土配方,每 667 ㎡ 施农家肥 1000 kg~1500 kg,推荐施用≥45%复合肥(N:P2O5:K2O为2:1:4)50 kg~75 kg 作基肥。肥料选用应符合 NY/T 394 要求。
5.3.5 合理密植
      垄距 100 cm,每垄种两行,窝距 26 cm~33 cm,每 667 ㎡ 种植 4000 株~5000 株。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
5.3.6 田间管理
      出苗期每 667 ㎡ 施尿素 8 kg~10 kg 作齐苗肥。中耕除草并培土,恢复垄高。现蕾期末每隔 7 d~10 d 用 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根外追肥,共追 2 次~3 次。如发现田间植株徒长,可在初花期每 667 ㎡ 用 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 50 g 兑水 50 kg 喷雾控旺。雨后及时清沟排水。
5.3.7 中心病株处理
      加强监测,田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整株拔除并带至田外烧毁或深埋。
5.3.8 杀秧及收获
      地上茎 70%的叶片落黄时,宜及时抢晴杀秧收获,入库前剔除病、烂、伤薯。
5.4 生物防治
      使用生防制剂如 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 400 倍~600 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防治。
5.5 化学防治
5.5.1 预测预报
      根据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监测预警结果或田间中心病株调查结果及时预报。
5.5.2 无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防治
      现蕾期或初花期,使用保护剂进行第一次防控,发现中心病株后应立即用治疗剂进行防控。
5.5.3 有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防治
      按 DB50/T 1034 执行。
5.5.4 药剂选择
      农药使用应符合 NY/T 393 要求。保护剂可选用 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50%氟啶胺悬浮剂等,治疗剂可选用 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 g/L 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等。可使用农药助剂减少药剂用量。常用药剂参见附录A。
5.5.5 施药方法
      宜使用机动喷雾器或静电喷雾器均匀喷雾至植株及叶片正反面,喷药后 4 h 内如遇降雨,待叶片水分干后须重新喷药。无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指导的常规防治每次间隔 7 d~10 d 防治 1 次,防治 3次~4 次;已建立监测预警系统的根据预警结果和建议进行防治。结合晚疫病流行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防治次数。药剂宜交替使用。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重庆市农学会
登记证号51500000450417997P发证机关重庆市民政局
业务范围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培训人员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许明陆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高峰寺村(农科大道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综合大楼2-13房间)邮编 : 401329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