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HCPA 004—2024 点茶术语规范-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HCPA 004—2024
中文标题  点茶术语规范
英文标题  Spec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for Diancha
国际标准分类号  01.040.01 综合、术语学、标准化、文献 (词汇)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R884 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5日
实施日期  2024年11月18日
起草人  宋联可、常月红、黄波、吕熙、何斌峰、鲁功欢、张慜睿、秦何瑶、秦丽莉、安夙、李荣坤、余艳梅、陈月兰、钟锦立、黄嫄、乔旭、李冬升、吴婕、侯莉
起草单位  江苏大学、华夏文化促进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会、润州区宋联可点茶工作室、镇江宋联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巴州区卿合茗艺茶生活工作室、常州市钟楼区了易文化产业发展中心、成都无由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物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崇川区在熙文化艺术工作室、丹阳三味禅心茶文化有限公司、广州市杰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河南省新乡市高新区万和堂茶庄、吉林省香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济南市茗香点茶馆、济南市翊溪留香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济南市掌舵商贸有限公司千和语传统文化研究院、江西艺苑缤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江阴人珂文化有限公司、金华市合群约茶业有限公司、九江茶陶坊茶业有限公司、昆明品诺贸易有限公司、廊坊市梵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廊坊市茶行业协会、临汾市如雅茶艺有限公司、眉山市东坡区兴禹茶艺工作室、宁波优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岛李沧区宋式点茶交流工作室、曲靖市麒麟区茶在茶空间食品商行、曲靖市麒麟区简叙茶空间茶艺馆、润州区艺博艺术培训工作室、山西黔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迟来茶文化有限公司、尚璟轩(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深圳市话山坊文化有限公司、深圳一茶一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石嘴山市汉服协会、腾冲市腾越镇淑瑞古茶茶行、铜仁市碧江区古城记忆茶文化展示中心、山东和荼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潍坊市十方心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无锡辛壬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吴中区东山山居吟民宿、延清友文化发展(瑞丽)有限公司、义门陈茶礼(福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义乌市禹霏茶叶商行、云南博思特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限公司、云南翔雅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浙江博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镇江茗门憩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镇江五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重庆朗逸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点茶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点茶的制作、表演、研究和教学。
主要技术内容  目录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 点茶原料
3.2 水
3.3 点茶器具
  3.4 茶席 
  3.5 点茶精神
  3.6 点茶流程
  3.7 点茶技艺
  3.8 斗茶
  3.9 茶百戏
附录A(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

前言

点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了规范点茶术语,促进点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引言
点茶,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茶艺形式和文化现象。点茶融合了茶道、美学、礼仪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差异,点茶相关术语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不统一、不规范的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点茶技艺的交流和学习,也阻碍了其进一步传承发展。为此,制定统一的点茶术语规范,对于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旨在系统整理和规范点茶领域的专业术语,明确其定义和使用范围,为点茶的制作、表演、教学、研究提供统一的参考依据。通过规范术语,促进点茶技艺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推动点茶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国际化发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点茶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点茶的制作、表演、研究和教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T/HCPA 008-2023 点茶器术语和技术要求规范
DB32/T 1011-2019 非物质文化遗产点茶操作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点茶原料
3.1.1 茶粉
以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茶叶为原料,经加工后形成细度为100目(粒度≤150μm)以上的粉状茶产品。
3.1.2 抹茶
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或热风杀青、干燥制成的叶片为原料,经研磨加工而成的微粉状茶产品。
3.1.3 茶汤
以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茶叶为原料,经冲泡、煮或点茶后得到的茶、水融合物或茶、水、空气融合物。

3.2 水
3.2.1 清
水质纯净,清澈透明。
3.2.2 轻
硬度较低,比重较轻,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含量少,避免茶汤苦涩。
3.2.3 甘
微甜清新。
3.2.4 洌
深泉寒水,无外界污染,清冷清冽。
3.2.5 活
水体鲜活,清新充满活力。

3.3 点茶器具
3.3.1 茶盏
又名建盏、陶宝文,用于点茶和盛放茶汤的茶器。
3.3.2 盏托
又名漆雕秘阁,是承托茶盏用的底座,材质有雕漆、木或陶瓷等。
3.3.3 茶筅
又名竹副帅,以竹子制成,用以击拂茶汤的茶器。分为圆筅、半圆筅和片筅等。
3.3.4 茶筅立
又称筅托,用于点茶结束后放置茶筅,使茶筅保持原状的器具,材质一般为陶瓷,小口斜鼓腹平底。
3.3.5 汤瓶
又名汤提点、注子、执壶,用于烧水、盛水、注汤的茶器。特征为直领敞口、溜肩鼓腹、腹下渐收平底、小圈足。肩部有长流斜直且口嘴尖削,材质为瓷、金属、玻璃等。
3.3.6 茶合
又名茶罂、茶仓、茶合、茶入、茶粉罐,用于盛放点茶粉的容器。
3.3.7 茶匙
又名茶勺,用于量取点茶粉,也可用于击拂茶汤。
3.3.8 水洗
又名滓方、水盂,盛放废水、茶渣的容器。
3.3.9 茶巾
又名司职方,可擦拭水渍、茶渍,也可辅助拿取器物的织物。
3.3.10 茶席铺垫
长方形织物,铺放在茶桌或地上,其上布置点茶席,可用布、竹等材料。
3.3.11 茶臼
与茶锤配合使用,用于捣碎茶叶的茶具,多为钵形或臼形,材质有金属、石、木等。
3.3.12 茶磨
又名石转运,小型石磨,将茶研磨为茶粉的茶具。
3.3.13 茶碾
又名金法曹,弧形槽与碾轮配合使用,将茶碾碎为茶粉的茶具,材质有金属、石、木等。
3.3.14 茶罗
用于筛选点茶粉的筛子,筛网按材质分为蚕丝筛网、金属丝筛网和合成纤维筛网三类。
3.3.15 茶帚
又名宗从事,一端为木质手柄,一端为帚状,用于清扫茶粉的茶具。古代多以棕丝制成,现代多用兽毛或化纤制成。
3.3.16 汤鐅
又名大汤锅、汤盆,是大型茶会等集体活动时为满足点茶需要而准备的大型点茶器、盛茶器。
3.3.17 茶箸
茶事使用的筷子。

3.4 茶席
3.4.1 三才茶席
离茶人从远到近,茶席可水平划分为天、人、地三个部分。
3.4.1.1 地线
又名地道,位于茶席靠近茶人的一条线,中间摆放叠好的茶巾(三品茶席)。
3.4.1.2 人线
又名人道,位于茶席中部,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汤瓶、茶盏、茶匙或茶筅(点茶时放置)、水洗(三品茶席),或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汤瓶、茶巾、茶盏、茶匙或茶筅(点茶时放置)、水洗(二品茶席),或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水洗、茶巾、茶盏、茶匙或茶筅(点茶时放置)、汤瓶(二品茶席)。
3.4.1.3 天线
又名天道,位于茶席上方的一条线,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茶合、茶匙(带匙架)、茶筅(未点茶时放置),还可增加放置盏托、品杯(可带杯垫)、茶针、分茶勺等。
3.4.1.4 天外天
位于天线上方,左侧放置花或香(没有花时摆放),右侧放书(传承书、证书、茶书等)或香(有花时摆放),还可增加放置茶宠、假山、扇子等装饰物。
3.4.2 四象茶器
茶器分别放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龙位置。
3.4.2.1 青龙
东方位或左手位,放置汤瓶。
3.4.2.2 白虎
西方位或右手位,放置茶筅(点茶时)。
3.4.2.3 朱雀
南方位或前方位,放置茶合、茶匙(带匙架)、茶筅。
3.4.2.4 玄武
北方位或后方位,放置茶巾。
3.4.2.5 黄龙
中间位,放置茶盏或茶瓯或汤鐅。

3.5 点茶精神
点茶精神是“致清导和”。
3.5.1 清
通过清静、清洁、清雅、清美、清明、清心等体现。
3.5.2 和
通过和口、和乐、和睦、和平、和善、和合等体现。
3.6 点茶流程
3.6.1 三敬礼
3.6.1.1 拜筅
第一次取筅时的礼仪。
3.6.1.2 敬茶祖
a)女子: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持筅置于左手手背,举过额头。
b)男子:左手在外,右手持筅,举过额头。
3.6.1.3 敬茶论
双手带筅垂直下移至胸部位置。
3.6.1.4 敬茶友
双手带筅微微下移,保持茶筅容易放入盏中的位置。
3.6.2 洁器温器
通过热水清洁器物,提升器物温度。
3.6.2.1 请筅
取筅的敬语。
3.6.2.2 润筅
在点茶前,以沸水温润茶筅,增加筅穗韧性的过程。
3.6.2.3 入筅
又称下筅,将筅放入茶盏内。
3.6.2.4 提筅
又称上筅、出筅,将筅移出茶盏。
3.6.2.5 熁盏
用微火烘烤茶盏,提升茶盏温度。
3.6.2.6 温盏
注入热水,提升茶盏温度。
3.6.2.7 赏盏
请来宾欣赏茶盏。
3.6.3 点茶
将点茶原料放入容器中,注入饮用水,用茶器快速击拂,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在茶汤表面留存大量沫饽的过程。
3.6.3.1 注水
向盏内加水。
3.6.3.2 调膏
将茶粉放入盏底,注热水到盏壁上,用茶器搅动,将茶粉调成茶膏的过程。
3.6.3.3 击拂
用茶筅、茶匙或茶箸等茶器接触茶汤,根据茶汤和沫饽变化移动,使茶与水充分交融,在茶汤表面制造大量沫饽的过程。
3.6.3.3.1 击
茶筅快速击打,使茶汤生发出沫饽。
3.6.3.3.2 拂
茶筅缓慢移动,消除大泡,使沫饽变得更细腻。

3.7 点茶技艺
3.7.1 使用不同的点茶原料点茶
3.7.1.1 茶汤点茶
以茶汤为点茶原料点茶。
3.7.1.2 茶粉点茶
以茶粉为点茶原料点茶。
3.7.2 使用不同点茶器点茶
3.7.2.1 箸点法
使用筷子(茶箸)点茶。
3.7.2.2 匙点法
使用茶匙点茶。
3.7.2.3 筅点法
使用茶筅点茶。
3.7.3 使用不同茶器盛放茶汤
3.7.3.1 茶盏点茶
点茶时使用茶盏盛放茶汤。
3.7.3.2 大盏点茶
点茶时使用直径大于15cm的茶盏盛放茶汤。
3.7.3.3 茶瓯点茶
点茶时使用茶瓯盛放茶汤。
3.7.3.4 汤鐅点茶
点茶时使用汤鐅盛放茶汤。
3.7.4 采用不同姿势点茶
3.7.4.1 坐姿点茶
采用坐姿进行点茶。
3.7.4.2 站姿点茶
采用站姿进行点茶。
3.7.4.3 端盏点茶
一手端盏,一手拿茶器点茶。
3.7.5 不同人数参与点茶
3.7.5.1 单人点茶
一位点茶师独自完成点茶。
3.7.5.2 双人点茶
两位点茶师配合完成点茶。
3.7.5.3 三人点茶
三位点茶师配合完成点茶。
3.7.6 注水次数点茶
3.7.6.1 七汤点茶
《大观茶论》记载的点茶法,注水八次,每次注水后击拂,分别要求达到调如融胶、疏星皎月、珠玑磊落、粟文蟹眼、轻云渐升、浚霭凝雪、乳点勃然、稀稠得中的效果。
3.7.6.2 三汤点茶
注水三次,每次注水后击拂,分别要求达到调如融胶、粟文蟹眼、稀稠得中的效果。
3.7.6.3 二汤点茶
注水二次,每次注水后击拂,或第二次注水时边注水边击拂,分别要求达到调令极匀、稀稠得中的效果。
3.8 斗茶
又叫茗战,指点茶比赛。
3.8.1 色
3.8.1.1 纯白
沫饽纯白,无杂色。
3.8.1.2 青白
白色沫饽色泽略暗,略有青绿色。
3.8.1.3 灰白
白色沫饽色泽较暗,略有灰色。
3.8.1.4 黄白
白色沫饽色泽偏暗,略有黄色。
3.8.1.5 红白
白色沫饽色泽暗,杂以红黄色。
3.8.1.6 褐白
白色沫饽色泽暗,杂以棕褐色。
3.8.2 香
3.8.2.1 真香
茶的自然香气。
3.8.2.2 纯正
香气纯正,无杂气。
3.8.2.3 平正
香气平淡,无杂气。
3.8.2.4 欠纯
有杂气,不纯正。
3.8.2.5 劣异
香气拙劣,有人工香料添加,或茶已变质。
3.8.3 味
3.8.3.1 甘
茶汤特有的回甘滋味。
3.8.3.2 香
茶汤具有所用茶粉应有的自然香气。
3.8.3.3 重
茶汤与沫饽粘稠,品饮有质感。
3.8.3.4 滑
茶汤与沫饽顺滑、柔和、细腻。
3.8.3.5 醇正
茶汤滋味纯正,浓淡相宜,无明显缺陷。
3.8.3.6 平和
茶汤无刺激性,温润亲和。
3.8.3.7 粗味
由于茶粉目数较低或茶叶品质较差等原因,造成茶汤粗糙无味。
3.8.3.8 劣异
品质低下,有异味。
3.8.4 呈现
3.8.4.1 沫饽
茶汤表面产生的茶泡沫。
3.8.4.2 沫
茶汤表面较薄的茶泡沫。
3.8.4.3 饽
茶汤表面较厚的茶泡沫。
3.8.4.4 花
汤花,茶汤表面细轻的茶泡沫。
3.8.4.5 水脚
又称水痕,沫饽消散,露出水面痕迹的现象。
3.8.4.6 咬盏
茶汤表面沫饽丰富持久,可吸附在盏壁上较长时间不散的现象。
3.8.4.7 静面
手重筅轻,未形成粟纹蟹眼的茶汤汤面。
3.8.4.8 一发
手筅俱重,沫饽不凝,易生水脚的汤面。
3.8.4.9 粥面
沫饽形成如粥表面凝结后的状态。
3.8.4.10 浮沫
沫饽细轻而薄,浮于表面的形态。
3.8.4.11 涣散
沫饽不凝,浮沫消散的状态。
3.9 茶百戏
主要以点茶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技艺。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参考文献
[1] 陆羽. 茶经[M]. 唐代.
[2] 蔡襄. 茶录[M]. 宋代.
[3] 赵佶. 大观茶论[M]. 宋代.
[4] 沈冬梅, 李涓. 大观茶论(外二种)[M]. 中华书局, 2013.
[5] 宋联可. 点茶师培训教材[M].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22.
[6] 宋联可. 宋代点茶[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22.
[7] T/JSSCYXH 03-2021 点茶技能等级评价标准[S].
[8] T/SZTCPA 01-2021 体育竞技点茶斗茶赛技术规程[S].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华夏文化促进会
登记证号511000005000112240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业务范围专业交流 业务培训 书刊编辑 展览展示 国际合作 咨询服务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周鹏
依托单位名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红霞路7号院邮编 : 100016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