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SNX 17—2024 黄色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袋栽)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SNX 17—2024
中文标题  黄色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袋栽)技术规程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20 植物栽培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A014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0日
实施日期  2024年11月22日
起草人  骆茂全、骆建君、李俊杰、李俊勇、岳明、刘记、黄志兵、李友才、薛远军、曹雪梅、范明政、何东
起草单位  蓬溪骆峰菌业有限公司、蓬溪县农业农村局、蓬溪县食用菌特色产业种植协会、蓬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蓬溪县市场监管局、遂宁市遂宁鲜农业公用品牌发展协会。
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黄色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的产地环境与场所布局、设施设备、菌种和原辅料要求、生产工艺、病虫害防治、转潮管理、采收入库和销售及生产档案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遂宁市的黄色金针菇工厂化栽培(袋栽)技术。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86.2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钙(包括轻质和重质碳酸钙)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 10463  玉米粉
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 19541  饲料原料 豆粕
GB/T 37671  金针菇菌种
GH/T 1262  棉籽壳
NY/T 119  饲料原料 小麦麸
NY/T 122  饲料用米糠
NY/T 2375  食用菌生产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72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工厂化栽培 factory cultivation
利用微生物技术和现代环境工程技术,在完全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食用菌的室内周年栽培。
[来源:GB/T 12728—2006,2.6.18]
4 场地环境与场所布局
4.1 场地环境
厂房周围应交通便利,排水良好,能保证生产用水、用电,具备高温蒸汽,无污水和其他污染源,厂房卫生环境及相关操作应符合GB 14881的要求,新建厂房场地环境宜参照NY/T 2375的要求。
4.2 场所布局
堆料场、拌料装袋车间、制种车间、灭菌设施、接种室、培菌室与出菇房、采收包装车间、成品仓库、下脚料处理场等各自独立,又合理衔接,防止生产环节之间及对周围环境产生交叉污染。厂房的规划、设计、建设质量和安全应符合有关要求。
5 设施设备
5.1 原辅料库
原辅料库应防雨、防潮、通风、地面硬化,存有满足生产原辅料的库容量,并配备有称量、物料周转等设施设备。
5.2 拌料装袋车间
拌料装袋车间地面应硬化、平坦,使用方便,具备给排水条件,按日生产量配备搅拌机、传送带、装袋机、周转车、周转筐(箱)设施设备。
5.3 灭菌车间
灭菌车间应通风散热良好,具备高温蒸汽通达条件,与装料车间和预冷室相邻,并按日生产量设置灭菌车间面积、配备灭菌设备。
5.4 冷却室
按日生产量和冷却周期所需,设置冷却室面积,冷却室按排气预冷、强冷、待接种布局,配套安装制冷机组、空气净化、消毒等设备。
5.5 净化接种室
按日生产量和冷却周期所需,设置接种室面积,配备净化工作台、接种流水线、空气净化器、紫外线灯或臭氧发生器、温度和通风调控设施设备。
5.6 培菌室
按日生产量及生产周期设置培菌室面积,培菌室应有温度、湿度、通风调控设施设备。
5.7 搔菌室
按日生产量设置搔菌室面积,宜配备搔菌机,并具备给排水条件,配备通风调控设施设备。
5.8 出菇房
按日生产量及生产周期设置出菇房面积,并配备温度、湿度、通风、光照调控设施设备。
5.9 包装车间
按日生产量配备相适应的分装器械和设备。
5.10 菌渣处理车间
按日生产量配备菌袋、菌渣分离设备及菌渣处理条件。
5.11 贮存冷藏库
贮存冷藏库温度控制在0 ℃~4 ℃,并配备调温设施设备。
5.12 其他设施
以简便、高效、经济为原则,按生产工艺流程合理布局,各生产车间合理设置连接设施。
6 菌种和原辅料要求
6.1 菌种
应选择性状优良,抗逆性强,适宜工厂化生产的品种。液体菌种和固体菌种的感官要求和质量应符合GB/T 37671的要求。
6.2 原辅料
原辅料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玉米芯、米糠、麸皮、棉籽壳、玉米粉、豆粕、碳酸钙等。相关原辅料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a)玉米芯应新鲜、干燥、无霉变,呈黄白色,无叶子,杂质少,含水量小于或等于14 %,粉碎粒径在8 mm以内。
b)米糠应符合NY/T 122的要求。
c)麸皮应符合NY/T 119要求。
d)棉籽壳应新鲜、干燥、无霉变,壳、绒比例适中,手握无明显刺感,应符合GH/T 1262的要求。
e)玉米粉应符合 GB/T 10463要求。
f)豆粕应符合GB/T 19541的要求。
g)碳酸钙应包装完整无破损,白色粉末状,质地均匀,无杂质,其它方面应符合 GB 1886.214的要求。 
6.3 生产用水
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且不应含有氯、固体沉淀物及不利于菌丝生长的物质。
7 生产工艺
7.1 生产配方
7.1.1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配料方案如下:玉米芯35%~40 %、米糠15%~20%、麸皮6%~9%、棉籽壳15%~20%、豆粕5%~9%、碳酸钙2%~4%。含水率62 %~67%,pH为6.8~7.2。
7.1.2 企业可根据原材料资源情况,在出菇试验成功后,确定相应的配方。
7.2 工艺流程
原料预处理→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搔菌→出菇管理→采收。
7.3 原料预处理
7.3.1 原辅料准备:按培养基配方比例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
7.3.2 原料预处理:玉米芯、棉籽壳等不易吸水材料应提前预湿。
7.4 拌料
按配方称取各种原、辅料,用拌料机将栽培料干拌10 min~15 min,搅拌均匀后,再加入水充分搅拌均匀,袋栽培养料含水量控制62 %~67 %之间最佳。
7.5 装袋
7.5.1 菌袋选择:可采用(17~18)cm×(35~40)cm×(0.0045~0.0055)cm的一头封口的聚乙烯或聚丙烯塑料折角袋或桶袋。塑料袋要求厚薄均匀、抗涨强度大、底部密封性好,应符合GB 4806.7的规定。
7.5.2 菌袋要求:装袋应上紧下松,松紧适度、均匀,料面平整,中间接种孔保持完好,每袋湿重1.0 kg~1.2 kg,高16 cm~18 cm,采用棉花塞或透气塞封口,棉花塞要求上下圆整,松紧度适宜。
7.6 灭菌
7.6.1 常压灭菌时,料袋竖直摆放在灭菌框内,灭菌框层架式摆放,不高于7层,底层料袋距地面不少于20 cm。开始快速升温,4 h~6 h底层(由下往上数第二层)料袋中心温度达100 ℃时,保持18 h~20 h,灭菌完成后焖置5 h以上。
7.6.2 高压灭菌时,料袋竖直摆放在灭菌框内,灭菌框置于高压灭菌装置的多层架上。冷空气排尽后,灭菌温度为121 ℃~123 ℃,灭菌压力为0.12 MPa~0.14 MPa,温度到达121 ℃后,维持温度60 min~80 min。灭菌后菌袋培养料含水量65 %~70 %之间。
7.7 冷却
灭菌后的料袋出锅后,应置入冷却室或直接送入消毒过的接种室或接种箱内冷却降温,当料袋中心温度降至25 ℃~28 ℃时及时接种。
7.8 接种
7.8.1 接种室应保持洁净,并定期消毒和空气净化。接种前应开启臭氧发生器大于或等于60 min,接种前30 min关闭臭氧发生器,开启空气净化设备。
7.8.2 采用液体菌种时,每袋栽培料接种24 mL~32 mL液体菌种。
7.8.3 采用固体菌种时,将菌种袋表面用75%酒精消毒后,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菌种需覆盖栽培料表面,一袋菌种接25 袋~30 袋。
7.9 菌丝培养
7.9.1 应将已接种的栽培袋移入培养室,并堆叠整齐,保证室内空气循环顺畅。每隔一定的距离应留有人行通道。
7.9.2 应将培养室温度控制在15 ℃~20 ℃,空间湿度控制在75 %~85 %,CO2浓度控制在2000 ppm~3000 ppm,并打开自动通风装置,进行闭光培养。培养的前7 d~8 d培养通风量可适当减少。8 d以后,菌丝生长旺盛时,通风量应逐渐加大。
7.9.3 菌丝长满菌袋(接种后约20 d左右),可进行搔菌。
7.10 搔菌
菌丝基本生理成熟时,培养室温度控制12 ℃~15 ℃,每天光照2~3次,每次1 h,光照强度50 Lux~100 Lux,空间相对湿度保持70%~80%,促使菌袋原基形成。
7.11 出菇管理
7.11.1 菌丝恢复期
将搔菌后的菌袋及时搬入菇房,应将室内温度调至14 ℃~16 ℃,空间湿度调至95 %~100 %,并使用通风、湿度等调控设施设备,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均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宜在2000 ppm以下,促进均是恢复。
7.11.2 原基形成期
形成白色菌丝后,宜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4 ℃~16 ℃,空间湿度降至94 %~95 %,适当加大室内风循环量,并给予适量的光照刺激。
7.11.3 芽出期
芽开始形成后,应将室内温度降至5 ℃~8 ℃,降温过程中,应适当提升空间湿度到98 %~99 %。
7.11.4 抑制期
当金针菇子实体长出后,应将室内温度控制在4 ℃~5 ℃,空间湿度控制在95 %~98 %,适当加大室内风循环量,并给予100 lux~150 lux的光照刺激,宜采用蓝光,光照时间约为6 h~8 h,确保金针菇子实体整齐生长。
7.11.5 套袋与卷边
子实体长至4 cm以上时,开始在料袋口套上外筒袋,筒袋采用口径18 cm×(15~20)cm的聚乙烯塑料袋,外套袋口超过子实体高度2 cm。随着子实体生长,外套筒袋向上逐渐提拉,高度始终超过子实体2 cm~3 cm。整个生长期提拉3~5次。采用卷边工艺时,应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4000 ppm左右。
7.11.6 出菇期
温度应保持在6 ℃~8 ℃,环境湿度应保持在85 %~90 %,可根据金针菇子实体的长势情况调整温度、湿度。金针菇子实体不整齐,可适当给予光照,促使其整齐生长。应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情况调整进/排风量,以控制金针菇子实体的长势差异、金针菇菌盖大小等。
8 病虫害防治
8.1 防治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应坚持源头上防治,过程中控制;从培养料配置形成至采收不使用任何农药,只采取物理防治的方法。
8.2 主要病虫害
金针菇主要病虫害:竞争性杂菌包括链孢霉、放线菌、绿霉、曲霉、青霉、根霉、毛霉、酵母、细菌等;专性寄生病害为黏菌类;虫害主要包括蚊蝇、线虫等。
8.3 防治方法
8.3.1 源头防治
加强菌种的管理,选用抗病力强的优良菌种,制备菌丝健壮、生活力强的生产菌种,做好接种室及培养室的室内消毒工作;出菇房保持良好的通风、清洁卫生,创造有利于金针菇生长不利于病虫及杂菌繁殖的环境条件。及时处理上茬菇的菇脚、菇根及感染菇袋,出菇结束后及时清理菇房,彻底消杀。
8.3.2 物理防治
对设备进行彻底消毒,预防交叉感染;利用紫外杀菌和臭氧灭菌方法对生产环境进行消毒;随手关门,门口安装杀虫灯预防虫害,使用饮用水符合卫生标准。
9 采收
9.1 采收标准
可根据菌盖大小以及菌柄长度进行采收,当菌盖边缘离开菌柄,菌盖呈半球形,柄长15 cm~22cm。亦可按照供销合同要求标准采收。菌菇商品分级标准可参见表1,亦可按照采收批次分为A、B、C等级(A级头茬菇,B级二茬菇,C级三茬菇)。
表1 金针菇商品分级标准
项目 等级规格
 一级菇 二级菇 三级菇
色泽 菇体金黄色、白色、有光泽、新鲜感 菇体乳白色、有光泽和新鲜感 菇体乳白色、有光泽和新鲜感
菌盖形状 圆锥形、球形或近球形、菇形规整、无开裂、菇盖边缘内卷 球形、近球形或半球形、有少量开裂、无畸形、菇盖边缘轻度平展 半球形或扁半球形、有开裂、轻微、畸形、菇盖边缘平展
大小 菇盖径≤0.8 cm,菌柄长14 cm~18 cm 菇盖径0.8 cm~1.0 cm,菌柄长8 cm~17 cm 菇盖径0.8 cm~1.3 cm,菌菇柄长16 cm~17 cm
气味 金针菇特有气味,无异味
残缺菇 ≤1 % ≤3 % ≤5 %
水质菇 无
烂菇、虫菇、霉变菇 无
有害杂质 无活虫体、动物毛发和排泄物、金属物、矿物质等
有毒、有害物质 无霉菇、霉菌、虫体、玻璃、沙子、泥土,石子等
附着物 粘附在金针菇表面的培养基戓残渣等
整丛菇 采收后除去培养基
齐整度 菇柄符合各等分级标准长度的质量比
9.2 采收方法
整袋采收,采收时用小刀将子实体从基部切下或用手拔下。采收后用刀片切去根部培养料,根部朝向一侧整齐排放。
9.3 采后处理
9.3.1 采收后要除去菇体上杂质,分级,包装销售,及时进行冷藏保鲜。装菇容器要干净,以保持菇体洁净。及时清理料面和落在地面上的菇根、死菇等残留物。
9.3.2 应对生产过程所产生的菌渣进行处理,宜采用自动化设备将菌袋和菌渣分离。可对菌渣进行烘干,烘干后的菌渣可作为生物质锅炉燃料,也可作为有机肥、饲料或其他食用菌栽培基质。
10 转潮管理
金针菇一潮采收后,及时将料面的病死菇、残基等清理干净,加大通风量,使料面稍干,接着按照7.10进行骚菌,然后开始重复正常出菇管理,一般可收3潮菇。
11 采后入库与销售
每潮菇采收结束,立即进入入库与销售环节。
12 生产档案
对工厂化金针菇的产地环境质量、栽培设施条件、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过程、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包装及贮运等各环节所采取的措施应有详细、完整的记录。生产记录档案应保留3年以上。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遂宁市“遂宁鲜”农业公用品牌发展协会
登记证号51510900MJQ648137T发证机关遂宁市民政局
业务范围宣传、交流、推广、研讨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赵刚
依托单位名称
通讯地址遂宁市河东新区东平路19号邮编 : 629000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