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YNRZ 028—2024 刺芫荽栽培技术规程-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YNRZ 028—2024
中文标题  刺芫荽栽培技术规程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65.020.01 农业和林业综合
中国标准分类号  B31
国民经济分类  A014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5日
实施日期  2024年11月10日
起草人  张丽琴、刘发万、兰梅、李卫芬、胡靖锋、陈国发、徐加文、吴珍、冯鹏飞、杨红丽、徐学忠、和江明、王嘉玲、朱焰、王仁雄、高骅、邓正奎、杨开银。
起草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弥渡县植保植检站、镇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刺芫荽种植中的产地环境、种植技术、病害防控、采收及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省刺芫荽种植生产。
主要技术内容  1 产地环境
1.1 适宜区域
适宜云南大部分地区种植,最适生长温度为25 ℃~30 ℃。
1.2 种植地选择
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忌连作。
2 种植技术
2.1 整地理墒
施足基肥,结合整地每667 m2 撒施腐熟有机肥1 500 kg~2 000 kg、复合肥(N:P:K=15:15:15)40 kg。深耕细耙,整平起墒,墒宽1.0 m~1.2 m、高20 cm~25 cm、沟宽 30 cm~35 cm。
2.2 播种
2.2.1 种子选择
选择子粒饱满,光泽度好,无病虫斑的种子。
2.2.2 播种季节
滇中地区3月中下旬播种,滇南地区8月中下旬播种。
2.2.2.1 撒播
用种量为120 g/667 m2~150 g/667 m2。播种时与5 kg草木灰混匀,分3次~4次均匀地撒在墒面。播种后,用筛过的干细粪或腐殖土盖种,厚约1 cm~1.5cm,播后用木板拍打墒面,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用稻草或草席覆盖墒面,用喷壶淋透水。
2.2.2.2 条播
用种量为100 g/667 m2~120 g/667 m2。在墒面上开播种沟,沟距约20cm,沟深约5 cm,沟宽约10 cm。播种时与5 kg草木灰混匀,分2~3次均匀地撒在播种沟里。播种后,用筛过的干细粪或腐殖土盖种,厚约1 cm~1.5 cm,用稻草或草席覆盖墒面,用喷壶淋透水。
2.3 田间管理
播种后15 d左右有少量出苗,这时期以喷壶浇水为主,根据土壤墒情适当补充水分、保持土壤湿润,适当减少覆盖稻草,5 d后全部揭除稻草。出苗后用0.2%磷酸二氢钾液喷洒叶面,以促进小苗生长。
具有2片真叶时,需及时追肥,每间隔10天左右追施1次尿素,用量为5 kg/667 m2,可连续追施2次~3次。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田园清洁。
3 病害防控
3.1 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菌核病、白粉病等。
3.2 防控措施
3.2.1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倒茬,不应与伞形科植物连作;平衡施肥;严防积水;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株及杂草。
3.2.2 化学防治
刺芫荽主要病害种类及推荐防治药剂见表1。
4 采收
刺芫荽采用间苗方式采收,植株长到6片~8片叶时即可采收,整个季节分4次~5次采收。采收时连根拔起,洗净后全株出售。
5 生产档案
建立田间生产资料投入和使用、生产管理、采收等记录。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查看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
登记证号51530000518357661E发证机关云南省民政局
业务范围学术交流,培训咨询。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李维锐
依托单位名称云南省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凉亭西路111号邮编 : 650000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