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44GDTS 006—2024 东源仙湖茶品质评鉴规范-团体标准

目录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标准详细信息
标准状态  现行
标准编号  T/44GDTS 006—2024
中文标题  东源仙湖茶品质评鉴规范
英文标题  
国际标准分类号  67.140.10 茶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民经济分类  M733 农业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31日
实施日期  2025年01月01日
起草人  凌彩金、黄华林、周巧仪、梁冬霞、邹映池、朱远惠、苏道华、陈莹莹、张适、武瑞龙、黄通余、邹波、曾景纯、叶志坚、钟少慰、吴粤卿、邱丽芳、邝志勇、曾云科、陈芬、曾伟霞、曾立坤、曾惠玲、陈相青、徐汉聪、陈迎可、邱丽琼、刘建伟、陈小兰、潘坚、童广清。
起草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东源县茶叶产业协会、东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东源县仙湖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源县纯信仙湖茶业有限公司、河源市天仙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源县仙湖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源柳上美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河源市丹仙湖茶叶有限公司、康仙茶业(广东)有限公司、东源县曾氏仙湖茶业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市伟景农林发展有限公司、东源秋月茗山农业有限公司、河源市仙湖茗露茶业发展有限公司、东源县五指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市绿色仙湖茶叶有限公司、东源县顶品轩仙湖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沐曦春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市一径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东源县碧湖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源县中力农业生态有限公司、东源县康业茶果发展有限公司、河源市石坪顶茶业发展有限公司。
范围  
主要技术内容  4 评鉴条件
4.1 评鉴环境
应符合GB/T 18797的要求。
4.2 评鉴设备
4.2.1 评鉴台
4.2.1.1  应符合GB/T 23776的要求,评鉴台有干湿之分。台面清洁、无杂异味。
4.2.1.2  干评台供审评茶叶外形用,台面为黑色亚光,可放置茶样、茶样盘、天平等评鉴用具。干评鉴台高度80?cm~90?cm,宽度60?cm~75?cm。
4.2.1.3  湿评台供审评茶叶内质用,台面为白色亚光,可放置电水壶、审评碗、审评杯、叶底盘、计时器、茶巾等审评用具。湿评台高度75 cm~80?cm,宽度45?cm~50?cm。评鉴台的长度根据实际需要和场地大小而定。
4.2.2 评茶器具
4.2.2.1  审评杯、审评碗应符合GB/T 23776的要求。
4.2.2.2  冲泡器具应符合GB 4806.1、GB 4806.9、GB 17762、GB/T 3532、GB/T 10815等规定。
4.2.2.3  适合用于煮泡仙湖绿茶的器具,宜选用带滤孔的电水壶,壶身宜为玻璃壶、瓷壶、陶壶、食品级不锈钢材质,容量0.8?L或1.2?L。 
4.2.3 评茶盘
应符合GB/T 23776要求。
4.2.4 分样盘
应符合GB/T 23776要求。
4.2.5 称量用具
应符合GB/T 23776要求,天平,感量0.1?g。
4.2.6 计时器
定时闹钟或特制砂时计,精准到秒。
4.2.7 其他用具
a)网匙:不锈钢网制半圆形小勺,捞取茶碗中的碎茶;
b)茶匙:不锈钢或瓷匙,容量为10?mL。
4.3 评鉴用水
评鉴用水的理化及卫生指标应符合GB 5749的规定。同一批茶叶评鉴用水水质应一致。
4.4 评鉴人员
应符合?GB/T 23776 的要求。
5 评鉴方法
5.1 取样方法
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5.2 评鉴内容
5.2.1 评鉴因子
按照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项因子”进行。
5.2.2 评鉴要素
5.2.2.1 外形
评鉴仙湖茶的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
5.2.2.2 汤色
评鉴仙湖茶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等。
5.2.2.3 香气
评鉴仙湖茶的香气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性等
5.2.2.4 滋味
评鉴仙湖茶的茶汤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
5.2.2.5 叶底
评鉴仙湖茶的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包括嫩度和色泽的匀整度)。
5.3 评鉴方法
5.3.1 外形评鉴方法
将有代表性的茶叶样品100?g~150?g置于评茶盘中,双手握住茶盘对角,用回旋筛转法,使茶样按粗细、长短、大小、整碎顺序分层并顺势收于评茶盘中间呈半圆隆起,按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的审评内容,采用目测、手感等方法,翻动茶叶、调换位置、反复察看比较外形。
5.3.2 茶汤制备方法及各因子评鉴顺序
5.3.2.1 全炒型仙湖绿茶
称取代表性茶样6.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已注入300?mL沸水的电水壶中,通电加热,待水开始沸腾时计时,煮沸30?s后断电,静置30?s,按煮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5.3.2.2 烘炒型仙湖绿茶
称取代表性茶叶样品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4 min后,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5.3.2.3 仙湖红茶
称取有代表性茶样3.0?g,茶水比(质量体积比)1:50,置于相应的评茶杯中,注满沸水、加盖、浸泡5?min后,按冲泡次序依次等速将茶汤沥入评茶碗中,按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的顺序逐项审评。
5.3.3 内质评鉴方法
5.3.3.1 汤色
目测评鉴茶汤的颜色种类与色度、明暗度和清浊度,应注意光线、评茶用具等的影响。
5.3.3.2 香气
嗅闻杯中香气,热嗅、温嗅和冷嗅结合进行。按照香气类型、浓度、纯度和持久性等判别香气的质量。
5.3.3.3 滋味
用茶匙取适量茶汤,倒入品茗杯中品尝,让茶汤充分接触口腔各部位。按茶汤浓淡、厚薄、醇涩、纯异和鲜钝等评鉴茶汤质量。
5.3.3.4 叶底
将茶叶全部倒入杯盖或叶底盘中,用目测、手感等方法按照嫩度、色泽、明暗度和匀整度等评鉴叶底。
6 评鉴结果与评分
6.1 评分方式
采取评分法进行。评分法分为独立评分和集体评分。
6.1.1 独立评分
整个评审过程由一个或若干个评鉴人员独立完成。
6.1.2 集体评分
整个评鉴过程由三个或以上(奇数)评鉴人员一起完成。参与评鉴的人员组成一个评鉴小组,推荐其中一人为主评。评鉴过程中由主评先评出分数,其他人员根据品质标准对主评出具的分数进行修改与确认,对观点差异较大的茶进行讨论,最后共同确定分数,如有争议,投票决定。
6.2 级别判定
按GB/T 23776 中的规定执行。
6.3 品质评定
6.3.1 评分方法
茶叶品质顺序的排列样品应在两个(含两个)以上。评分前,工作人员应对样品进行分类、编码;由评鉴人员进行评审或盲评,按照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五因子”,采取百分制给茶样每项因子进行评分,并加注评语,评语参照GB/T 14487。品质评语与评分标准参见附录A。
6.3.2 分数确定
6.3.2.1 每个评茶员所评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参加评分的人数所得的分数。
6.3.2.2 当独立评分评鉴人员数量达五人以上,可在评分的结果中去除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其余的分数相加的总和除以人数所得的分数。
6.3.3 结果计算
6.3.3.1 将单项因子的得分与该因子的评分系数相乘,并将各个乘积值相加,即为该茶样评鉴的总得分。计算公式如式(1):
Y=A×a+B×b+---E×e…………………………………………………………………………(1)
式中:
Y            ——茶叶评鉴总得分;
A、B…E      ——表示各品质因子的评鉴得分;
a、b…e      ——表示各品质因子的评分系数。
6.3.3.2 各茶类评鉴因子评分系数见表1。
表1 各茶类评鉴因子评分系数(%)
茶类 外形(a) 汤色(b) 香气(c) 滋味(d) 叶底(e)
全炒型绿茶 10 5 35 40 10
烘炒型绿茶 15 10 30 35 10
红茶 25 10 25 30 10
6.3.4 结果评定
6.3.4.1 根据计算结果评鉴的名次按分数从高到低的次序排列。
6.3.4.2 如遇分数相同者,则按“滋味→香气→外形→汤色→叶底”的次序比较单一因子得分的高低,高者居前。
是否包含专利信息  
标准文本  不公开
团体详细信息
团体名称广东省茶叶学会
登记证号51440000712386757L发证机关广东省民政厅
业务范围学术交流、宣传推广,技术培训,业务咨询,传授茶叶先进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经营。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唐劲驰
依托单位名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大丰路6号邮编 : 510640

收录自团体标准信息平台,认准啦(RenZhunLa.com)为执行该团体标准的产品或服务提供推介展位,欢迎留言交流。

回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