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头盔成“摆设”!一文读懂执行标准,安全上路
别让头盔成“摆设”!一文读懂执行标准,安全上路
生命的 “保护罩”,你戴对了吗?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看得人心惊胆战。在四川眉山,张某骑摩托车时,因跟车太近,撞上了前方的轻型仓栅式货车,又被右侧重型货车撞到头部。由于佩戴的是劣质头盔,没能起到任何保护作用,张某当场死亡。无独有偶,广东中山的一位阿姨骑电动车撞上小轿车,劣质头盔破碎,碎片直接刺向眼睛,造成轻型颅脑损伤、多发颅骨骨折等严重伤害。
这些悲剧并非个例,劣质头盔在关键时刻 “掉链子”,让无数家庭陷入悲痛。我们总以为戴了头盔就万事大吉,却忽略了头盔的质量才是生死攸关的关键。在交通事故中,头盔是我们头部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一旦选错,这道防线就会形同虚设,甚至变成伤人的 “凶器”。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每天戴的头盔,真的能在危险来临时保护好自己吗?
市场乱象丛生,你的头盔达标了吗?
当我们走进市场,琳琅满目的头盔让人眼花缭乱。但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是乱象丛生。“三无” 产品充斥市场,没有厂名厂址,没有质量合格证,没有执行标准,这些头盔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在关键时刻失效。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十几元的头盔销量惊人,这些头盔材质轻薄,内部结构简陋,甚至连最基本的缓冲层都没有。还有些商家用安全帽或运动头盔替代摩托车、电动车头盔,全然不顾它们之间巨大的标准差异。要知道,安全帽主要用于建筑、工地等场景,防护顶部坠物冲击,但对侧面及后脑的保护较弱;而骑行或运动头盔需符合更高安全标准,具备 360 度抗冲击结构、缓冲层和紧固系统,能有效应对高速碰撞和多次擦碰。
不符合标准的头盔,在撞击时无法有效分散能量,尖锐的碎片还可能直接刺入头部,加重伤害程度。据统计,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摩托车、电动车驾乘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佩戴了不合格头盔。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血的教训换来的残酷事实。
揭开标准的 “神秘面纱”
为了规范市场,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头盔标准。其中,GB 811 - 2022《摩托车、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于 2023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这个标准堪称史上最严,全面替代了 GB 811 - 2010《摩托车乘员头盔》。它不仅将电动自行车乘员头盔纳入其中,还在固定装置稳定性、佩戴装置强度、吸收碰撞能量、耐穿透、护目镜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新标准将头盔按适用对象分为 A 类和 B 类。A 类为摩托车乘员头盔,适用于摩托车乘员和电动自行车乘员;B 类为电动车乘员头盔,仅适用于最高时速不大于 25km/h 的电动自行车乘员 。在形状上,分为全盔、3/4 半盔(春秋盔)和 1/2 半盔(夏盔),满足不同季节和场景的需求。
此次修订还新增了三个关键的安全性能指标:护目镜的耐磨性(雾度),规定落砂试验后护目镜的受损程度不能影响其正常使用,同时镜片雾度值应不大于 10%;壳体表面凸起结构的剪切力,要求被测的凸起结构应能被剪切、分离,或者不会阻挡切刀从凸起部位处滑过,防止骑乘人出现事故过程中戴着有凸起物的头盔在地上摩擦时,凸起物阻挡了佩戴者头部向前的力造成骑乘人二次损伤;表面摩擦力,规定载物架应不会受到摩擦力阻挡而停止,模拟骑乘人在发生事故的时候头盔在地上摩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越大阻力越大,给骑乘者造成的伤害越严重。
另外,3C 认证也是衡量头盔质量的重要标准。自 2018 年起,未获得 3C 认证的摩托车乘员头盔严禁投放市场。对于电动自行车头盔,虽然截至 2024 年 7 月,还未强制要求 3C 认证,但带有 3C 标志的头盔,往往在质量和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它就像一个 “安全通行证”,代表着头盔经过了严格的检测,符合国家标准。
五步选到放心盔
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我们该如何练就一双 “火眼金睛”,选到真正安全可靠的头盔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给出了 “五步法”:看、闻、按、戴、问 ,轻松帮你搞定。
看:仔细查看头盔的外观,壳体应坚固平滑、边沿圆钝,无不合理凸出物。检查头盔的标识信息是否齐全,包括产品名称、厂名厂址、规格型号、合格标志、执行标准等。没有这些标识的头盔,很可能是 “三无” 产品,千万不要购买。同时,要注意头盔是否有 3C 认证标志,这是头盔质量的重要保障。还可以查看头盔的结构,是否有完整的缓冲层、佩戴装置等。< 此处有图 1.jpg>
闻:用鼻子闻一闻头盔,若有刺鼻的刺激性气味,很可能是使用了劣质材料,长期佩戴可能对健康有害,应选择无气味或气味较小的产品。
按:用手稍用力按压头盔的发泡材料缓冲层,选择缓冲层手感密实或有轻微反弹感,不出坑、不掉渣的产品。缓冲层是头盔的关键部分,它能在受到撞击时吸收和分散冲击力,减轻对头部的伤害,所以缓冲层的质量至关重要。<此处有图 2.jpg>
戴:亲自试戴头盔,感受它与头部的贴合度。头盔应与头部紧密贴合,但又不会过于紧绷,佩戴舒适,左右和前后方向都不会晃动。调整好头盔的束带,确保下巴与束带之间能容纳 1 - 2 根手指为宜,过松或过紧都不行。如果头盔配有护目镜,要检查护目镜的透光性能,选择透光性好的透明镜片,以免影响视线。<此处有图 3.jpg>
问:在购买头盔时,多向商家询问产品的相关信息,如头盔的类型、适用场景、材质、保养方法等。了解不同头盔种类的防护性能差异,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头盔。同时,要注意商家的信誉和售后服务,确保购买后无后顾之忧。
正确佩戴,让安全 “无缝对接”
选对了头盔,还得戴对,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保护作用。正确佩戴头盔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掌握几个小窍门:
- 量头围:用软尺在眉弓上缘、枕骨结节围绕一圈,测量出头围长度,根据头围选择合适尺码的头盔,一般头盔都会标明适配的头围范围。
- 调位置:将头盔水平佩戴在头上,前沿距眉毛上方 1 - 2 厘米,不可前仰或后翘。前仰无法保护前额,后翘则会遮挡视线。
- 扣紧系带:把下巴处的束带系紧,确保下巴与束带之间能容纳 1 - 2 根手指 ,过松头盔容易脱落,起不到保护作用;过紧则会让人感到不适,影响骑行体验。
- 检查稳固性:佩戴好头盔后,左右、前后轻轻晃动头部,检查头盔是否稳固,不会轻易移位。同时,也要确保头盔不会对耳部、面部造成压迫。
错误的佩戴方式,比如不系扣、头盔前仰或后翘,会让头盔在关键时刻 “掉链子”。在一些交通事故中,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头盔佩戴不规范,在碰撞的瞬间,头盔直接飞了出去,根本无法保护头部。还有些人觉得头盔戴着不舒服,就松松垮垮地扣在头上,这样的头盔在受到撞击时,无法有效分散冲击力,和没戴几乎没有区别。
正确佩戴头盔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安全。出门前,花上几秒钟,调整好头盔,就能为自己的出行增添一份保障。
安全无小事,从 “头” 开始
头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实则是我们出行时的 “生命守护神”。在选择头盔时,一定要认准产品执行标准,远离 “三无” 产品和劣质头盔,选择有 3C 认证、符合 GB 811 - 2022 标准的头盔 。同时,要掌握正确的佩戴方法,让头盔与头部完美贴合,发挥出它最大的保护作用。
安全无小事,从 “头” 开始。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与风险的擦肩而过,让我们把安全意识刻进心里,把合格的头盔戴在头上,系紧生命的 “安全带”,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归来。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选择安全头盔,守护生命安全 !
(注:文档部分内容可能由 AI 生成)

还没有任何评论,你来说两句吧